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关于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报告,在此之后,宏观经济稳定性开始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重视。这份报告分析了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之间各个国家的经济表现,结果表明那些有着稳定经济以及适当和协调的政府政策的国家与那些经济不稳定的国家相比,取得了更好的经济表现。世界银行(1993)一份关于东亚经济体快速发展的研究中指出,宏观经济稳定与快速的出口增长是开启高资本积累率、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及强有力的生产性增长这一良性循环的两个关键因素,这也是东亚经济体成功的基础。宏观经济稳定性对于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直到世界银行(1993)把预算赤字、外债以及汇率的不稳定作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世界银行(1993)定义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就是有着固定的增长率、中等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受控制的外债以及货币管理。这些方面成为了构建宏观经济不稳定指数的主要考虑因素,同时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及发展现状,该指数的组成指标有所不同。为了衡量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水平,生成量化动态指标,本文希望构建一个宏观经济不稳定指数(Macroeconomic Instability Index,MII)以直观地反映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程度。根据世界银行对于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定义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通货膨胀率、汇率变化率、预算赤字与GDP比率、外债与GDP的比率、实际城镇失业率、进出口贸易差这六个宏观经济变量,通过处理合成我国的宏观经济不稳定指数,研究选取的时间范围为1990~2017 年。在实证部分,本文考察了宏观经济不稳定指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ARDL)和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分别研究MII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经济增长用人均实际GDP增长率表示,加入初中升学率、总劳动力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占GDP 比率这几个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的经济变量与MII共同作为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结果发现,MII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长短期影响,长期来看MII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不显著,但其对于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是显著且不可忽视的,并且短期需要12个月来聚合到长期均衡。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初中升学率对经济增长都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的长期效应要高于短期效应。总劳动力增长率在与其他经济变量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时作用并不显著,但其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有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这表明作为人均GDP的分母,人口总数的增加也会带来总劳动力的增加。除了经济增长,本文还考察了 MII对于私人投资的影响,加入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率、对外开放度指标共同构建VAR模型。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私人投资有长期带动作用;城镇化率对于私人投资的带动作用具有滞后效应,但长期存在;对外开放程度与私人投资的影响程度较为有限;短期内宏观经济不稳定指数对于私人投资有着抑制作用,这也证明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提升私人投资来说是重要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结合中国国情,构造属于我国的宏观经济不稳定指数以反映经济运行环境的平稳性;二是结合宏观经济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因素,政策或市场因素,从宏观层面上讨论宏观经济稳定状况;三是构造指数时依据数据真实性及可比性对原始序列进行处理,力求真实反映我国宏观经济不稳定水平。与此同时,本文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虽然构建了宏观经济不稳定指数,但是对于组成指标的相互作用机制没有深入考察,其动态变化如何影响MiI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二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众多,MiI只衡量了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稳定情况,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进一步考察其作用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更多解释变量的加入以及研究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