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特色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经济驱动下的操作不断侵蚀、消解城市特色空间,“看不见山”,“望不见水”,各地自身特色资源禀赋不断失语,城市的特色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转型背景下核心问题。应对迫切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和保护需求,南京2001年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意图区的规划方法,以划区的方法将城市重要的特色空间固化和保护下来,并迅速被全国多地特色保护实践所引用,至今已经历17年的发展。然而,其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规划实践,学界对特色意图区尚缺乏清晰的认知和深入的思考。本文将重点聚焦于特色意图区,梳理展现其起源与发展过程,包括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定义内涵、分类分级、划定方法、管控内容,以及在无锡、南通早期实践中技术性探索。随后,全景式展开南京特色意图区的实践作用解析。按照自上而下的规划层级,对其三大载体:特色意图区专项规划、总体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逐个分析,进一步厘清了特色意图区成果的多样化特征和我国特色意图区规划所面临的五大难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类似特色意图区相关方法的实践剖析,包括纽约区划法中的特别意图区、新加坡特征规划中的特征区、伦敦机遇区发展框架中的特色分区和地方发展框架中的特别政策区、东京景观地区和景观重要轴线,从中提炼和萃取国外特色空间塑造中的有益经验。最后,提出应对我国特色意图区多样特征的5大规划策略,包括大数据支撑下的特色资源认知、多模式选用的保护边界划定、多类型空间特色的导控方法探索、增加开放度提升特色空间公共感知、搭建特色空间塑造中的全过程公共参与框架。以期提出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可行性的特色意图区实践方法,夯实我国特色空间保护与塑造的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