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发布不再以中心向四周的方式传播,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某个信息的发布者或传播者,人类本身依然作为信息处理的“机器”就难再掌控所有信息。因此从信息规律中的辅人率出发,当个人对信息处理能力小于个人对信息处理的要求时,人类就会通过寻找工具、设备或是机器等外界力量来辅助人类管理信息,这样PIM和PIM工具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从国外PIM的文献研究来看,大致可将PIM的研究分成三类,一类是从主体出发,主体即人类自身,人类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与PIM相关的行为、实践、需求和应用等;其次,PIM的客体即PIM对象的发展情况,如文档、电子邮件、书签、记录和日历项等个人信息的管理。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PIM对象的出现,如电子文档、数码照片和视频等。最后,本研究将PIM的活动作为PIM研究的第三个分支。主要探讨的是PIM是如何开展的,如发现、获取、存储、再查找及元层次的PIM活动,当然这些活动都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或是工具来实现。PIM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PIM活动的开展产生联系,人类在各种PIM活动过程中的需求是PIM工具发展的动力。文中针对面向整合的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IM)工具的问题、发展及使用意愿进行研究分析,一共分为五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个人信息管理发展的背景、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由于作为信息管理学科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PIM尚属一个年轻的话题。因此,在PIM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于研究PIM必须面对的基础性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和分歧。在本章中首先论述了PIM发展以来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如PIM概念的产生过程,PIM研究分类(文中分为以功能为标准、以时间为标准、以系统及要素为标准);如何理解PIM,“个人的信息”与“个人信息”的区别,PIM对象的范围,PIM的活动,这其中又以元层次的活动为主。其次,论述了PIM工具及工具原型(prototype)研究,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面向可视化的PIM工具及工具原型研究,分为面向电子邮件的可视化原型:线性可视化、时间的可视化、多维可视化;而向网页管理的可视化;面向文件管理的可视化。除此之外,还有面向语义的和面向任务的可视化等原型工具。二是面向整合的PIM工具及工具原型研究,主要从面向PIM客体的整合(面向物理属性的个人信息整合、面向虚拟属性的个人信息整合)的角度和面向PIM活动的整合(面向再查找、再利用的整合和面向元层次的活动)来论述。第三章中,探讨了面向整合的PIM工具的需求,针对个人对整合管理PIM的现状、问题和要求等做了问卷调查(见附表一),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用户对整合管理个人信息工具需求做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个人信息矛盾”,并对用户实际、潜在的需求做了详细的分析,为下一章面向整合的PIM工具概念设计及使用意愿实证分析提供了假设依据。第四章从面向整合的角度来分析用户使用PIM工具的意愿。在对面向整合的PIM工具与用户使用意愿间构建假设模型,设置了假设变量和路径关系。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和收集以.csv格式导出数据,用Smart PLS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文中假设的模型变量和模型路径进行验证和效验,分析面向整合的PIM工具的使用意愿。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部分。提出了未来个人信息管理的目标就是构建“个人信息地图”和“个人知识地图”。本文在介绍了国外PIM发展的背景和进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研究国外PIM工具软件及工具原型的开发,如从可视化的角度,整合的角度等。选取面向整合的角度对PIM软件工具做实证分析研究,利用假设模型和SmartPLS结构方程建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验证了变量之间的正向影响关系,对未来我国PIM软件工具,特别是面向整合的PIM工具软件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