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美好生活”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贫穷落后,当前我国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可谓是非常美好。但是,在前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在获得经济以及物质利益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灾害频发,这些灾害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反思。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社会也是整个生物界的一部分,它和自然界之间不是彼此对立的,人类在获得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是必须牺牲自然界的发展,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从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来说,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成为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目标的重要一环。关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描述和努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古今中外不同历史阶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做简单梳理,特别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对美好生活的构建从生态观视角进行分析,提出在美好生活实现过程中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遇到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美好生活实现路径的探索。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美好生活的概念、对美好生活实现路径等研究状况的概述、研究的意义等。第二部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本部分从社会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出发,阐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丰富与发展的过程,并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生态建设的内容,是作为当前我国“美好生活”生态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依据。第三部分是关于美好生活构建的研究。本部分采用历史的逻辑,阐释历史各个阶段,在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对美好生活的含义、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追求所作的努力,阐释在建构美好生活过程中对人的生存发展、人与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等,以及在建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第四部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美好生活实现路径的探索。将从物质、精神以及方法论三个维度,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把握矛盾的关键点,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等辩证关系,探索构建“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