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4种有机蔬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动力学(SD)理论为基础,以vensimPLE软件为技术平台,建立有机蔬菜生长及碳收支估算模型。选取生菜(叶菜类)、黄瓜(瓜类)、番茄(茄果类)及长豇豆(豆类)4种蔬菜作为研究对象,对蔬菜田地表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强及CO2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实时监测,获得各类环境因子的日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研究,对试验蔬菜田的固碳能力进行估算,并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及田间档案记录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一定的验证。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蔬菜种植期间的固碳总量上来看,番茄(3436.11 kgCO2·hm-2)最多,长豇豆(3122.83kgCO2·hm-2)次之,生菜(2897.1 kgCO2·hm-2)最少。但番茄固碳总量虽多,土壤呼吸碳排放量也多。在蔬菜种植期间从蔬菜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量来看,黄瓜农田生态系统最后的固碳量(1668.87 kgCO2·hm-2)最多,豇豆次之(1647.43 kgCO2·hm-2),其次为番茄(1534.06 kgCO2·hm-2),生菜固碳量最少(326.97 kgCO2·hm-2)。(2)生菜、黄瓜、番茄及长豇豆的单位面积蔬菜日均固碳量分别为9.80 gCO2·m-2·d-1,23.39gCO2·m-2·d-1,18.56 gCO2·m-2·d-1,26.86 gCO2·m-2·d-1。从日均单位面积固碳量来看,豇豆的固碳能力最强,生菜的固碳能力最差。豇豆、黄瓜和番茄的固碳能力均高于高山草地(11.52 gCO2·m-2·d-1),低于绿洲C4植物玉米(38.47 gCO2·m-2·d-1)。(3)单叶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生菜(0.0256 m2)、黄瓜(0.0169 m2)、长豇豆(0.0113 m2)、番茄(0.0089 m2)。总体来看,总叶面积与固碳量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总叶面积较大的蔬菜,其固碳量较总叶面积小的蔬菜的固碳量大。(4)蔬菜的光合速率与固碳量呈正相关关系。光合速率最强的黄瓜,固碳量最大,长豇豆次之;生菜光合速率最弱,固碳量最小。(5)观测期间CO2浓度由于受白天蔬菜光合作用的影响,平均日变化总体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特点。对比PAR日变化曲线发现,CO2浓度下降起始时间与PAR起始时间基本一致,在PAR达到最高值后回升,与蔬菜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一致。从CO2浓度总量来看,黄瓜田CO2浓度总量最大,固碳能力最强的豇豆次之,生菜田CO2浓度总量最小,固碳能力也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