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小儿急性腹泻又称急性胃肠炎,全年好发。急性腹泻患儿腹泻呕吐频率高,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因此患儿易出现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由于急性腹泻患儿免疫力低下,并且自己无法详细描述病情,儿科医生难以通过病史和症状做出初步诊断,同时实验室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检测周期较长,导致针对病因的治疗不及时,患儿腹泻症状难以改善,易导致患儿治疗不对症而死亡。目前尚缺乏对天津市塘沽区小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好发季节、易感病原微生物种类的系统研究,并且临床开展系统的腹泻病毒检测工作极少。通过对2014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儿内科急性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研究,为塘沽地区小儿急性腹泻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腹泻病毒的检测工作可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宝贵经验。随后通过病毒培养、鉴定、浓缩和纯化,建立稳定均一的轮状病毒(rotavirus,RV)毒株库。利用该病毒库构建轮状病毒乳鼠动物模型,通过灌胃攻毒小鼠乳鼠,观察其腹泻情况,组织病变等一系列变化,来探索轮状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五中心医院儿内科2014年度422例小儿急性腹泻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儿性别、年龄、病史、症状,病程等信息,根据标本采集标准操作规程,采用无菌容器,每位患儿留取粪便标本3份,第一份按照粪便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做细菌培养与鉴定,第二份用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肠道病毒,第三份备用。用SPSS17.0统计软件来统计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点及相关特性。选取轮状病毒腹泻标本分离纯化培养轮状病毒,建立轮状病毒攻毒库。80只3日龄昆明乳鼠按接种轮状病毒与否随机分为实验组(40只)与对照组(40只),实验组经胃灌注轮状病毒(TJTG-986株)培养液,对照组灌注不含病毒的培养液,分别灌胃接种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腹泻情况,ELISA方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取其肠组织光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及轮状病毒定植。研究结果:通过对急性腹泻患儿,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年龄小于2岁的婴幼儿急性腹泻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083,P〈0.05)。小儿急性腹泻病患儿422例,其中检出病原微生物254例,占比为60.19%,其中检出致病菌48例,占比18.90%,真菌寄生虫9例,占比3.54%,腹泻病毒197例,占比77.56%,病毒性腹泻中人轮状病毒感染为146例,占比57.48%。急性腹泻男性患儿219例(51.9%),急性腹泻女性患儿203例(48.1%),性别对小儿急性腹泻发病无显著影响。细菌性腹泻6_~8月份27例,占比56.3%,人轮状病毒12_~2月份74例,占比50.7%,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受季节的影响,夏季主要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冬季主要以病毒性腹泻为主。通过临床病毒性腹泻标本的分离纯化培养,建立了本地区的人轮状病毒毒株库。轮状病毒乳鼠模型成功建立,实验组接种病毒后24h均出现腹泻,在接种后4d达高峰,粪便ELISA检测RV抗原均为阳性,对照组均未发现腹泻情况,RV抗原检测阴性。突出的病理改变为小肠上皮细胞广泛空泡样变性。结论:本研究证实2014年度天津市塘沽地区,小儿急性腹泻的致病微生物主要为病毒,其中人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占比最高,季节分布上,好发于冬季。细菌性腹泻以夏季感染率最高。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构成及分布特点,临床儿科医生可有效的选取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药物,也可根据病原微生物致病的季节特点,为本地区的儿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TJTG-986毒株库建立成功,传代培养稳定,可成功感染新生昆明乳鼠制备轮状病毒感染模型。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生可能是因为轮状病毒在小肠上皮细胞上定植生长,造成肠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肠上皮细胞大面积死亡带来一些列的病理变化,造成消化不良,引起水样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