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复苏分化为背景,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再工业化”和“产业回归”思潮盛起,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相结合的贸易政策成为主导,贸易保护主义有不断升温的趋势。其中的原因有四:一是世界各国的债务没有有效解决;二是各国加强了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三是发达国家失业问题严重;四是出口成为各国和地区经济复苏的重要战略。本轮全球经济衰退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在经济全球化和WTO正在运行的背景下,具有全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技术标准壁垒、WTO例外条款的运用、区域一体化措施以及具有贸易保护主义特点的经济刺激计划的运用,将成为主导。
中国2010年出口额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变化,“中国制造”遭遇“双反”等符合WTO例外条款的贸易调查出现了常态化的倾向。一些国家和地区频繁地使用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或者通过更加隐蔽、更具战略性的措施来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规则博弈、制度竞争、汇率之争,将有可能是今后一段时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导趋势,传统出口行业诸如化工、纺织服装等仍是贸易保护主义针对的重点领域,贸易保护主义的连锁性将突显。就我国所处的贸易环境来说,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任务相当艰巨,但我国的应对能力显然不足。首先,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整体应对能力较弱;其次,从行业中介层面来看,地方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再次,从政府层面来看,缺乏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特别是应对国外反补贴和技术壁垒的协调机制。
随着全球逐渐进入一个需求不足的时代,我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除了要积极应对之外,更要重视内部贸易政策的调整。具体措施包括: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自主创新;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扩大出口信保规模和服务贸易出口以及推进贸易战略多元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