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505铀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西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横贯其中,发现有多种铀矿化类型,是康滇地轴之上少有的铀矿化集中区之一。攀枝花505铀矿床为该区铀成矿最集中的区域,发现有特富晶质铀矿,且成矿时代较老,矿化特征较为独特。前人对于505铀矿床矿物学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笔者在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对505铀矿床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进行总结概括,并着重对该矿床中的铀矿物、含铀矿物及共生的其他矿物进行了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大田505铀矿床赋矿地层岩石,按混合岩化作用的程度可分为基体(混合原岩,为变质岩类)、混合岩化变质岩、混合岩及脉体。此外尚发育有后期的石英脉、构造蚀变岩以及辉绿岩、辉绿玢岩脉等。(2)大田505铀矿床铀矿化种类复杂,赋矿岩石以及蚀变类型多样。依据矿石的岩性特征,将大田505铀矿床的铀矿石划分为5种类型:蚀变岩型矿石、硅化斜长片麻岩矿石、硅化长英质脉矿石、蚀变角闪斜长辉石岩以及混合岩型矿石等。(3)505铀矿床的铀矿物及含铀矿物主要包括有晶质铀矿、富钍晶质铀矿、钛铀矿、铀石、钍石及一种未知的含硅、铅、钛的含铀矿物。高温形成的原生铀矿物经常含一定量的Th和稀土元素,铀和钛的复杂氧化物类矿物形成于高温条件下,钛铀矿、富钍晶质铀矿、钍石和高温矿物榍石的出现,均指示早期形成的原生铀矿物成矿环境为高温环境,而黝帘石、绿帘石的出现,解释了混合岩的退变质热蚀变,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中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可能为后期形成。矿石中的铀石有两种赋存状态,一种铀石呈脉状存在于矿物裂隙中,另一种铀石环绕早期形成的晶质铀矿,而黄铁矿等低温矿物组合,环绕铀石,三者呈同心环状分布。晚期形成的铀石矿物充填于黄铁矿等低温矿物组合的裂隙中,而较早形成的铀石,环绕晶质铀矿,被后期的还原热液所形成的黄铁矿所包围。这些特征均指示了,505铀矿床的铀矿物及含铀矿物,成矿具有多期性。(4)大田地区铀主要与钛关系密切,共伴生的矿物钛含量高,则主要以晶质铀矿为主;如果共伴生的矿物主要以磷为主,则主要为含铀的钍石,甚至是基本不含铀的钍石。上述规律进一步解释了晶质铀矿主要与金红石、钛铀矿等共生的现象,而钍石则主要形成于以磷灰石集合体或胶状磷灰石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与铀、钍的地球化学特性有关,在岩浆演化或与岩浆演化有关的流体中,铀更倾向于亲钛,而钍则更倾向于亲磷。
其他文献
汶马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盆地西侧丘陵区向川西北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的梯形过渡带,其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地质构造发育,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且汶马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已产生了大量地质灾害。本文在搜集汶马高速公路沿线斜坡地质灾害勘察设计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汶马高速公路沿线斜坡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次对不同类型的斜坡地质灾害,运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斜坡地质灾害进行危
为揭示近20年来川中丘陵典型防护林发育与演变状况,于2012年9月对绵阳官司河流域防护林采用固定样地法开展研究工作,研究中完成了对该流域固定样地的调查,包括物种组成、多度、频度、盖度、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子等数据。以两期数据对比法(时间序列法),探讨了二十年来川中丘陵区典型防护林的植被动态规律以及其生态功能变化趋势,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论文在Arc GIS9.3平台上编制出官司河流域近年来10年
氧化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纳米级功能材料,与石墨烯比较,氧化石墨烯具有更加良好的亲水性。目前,关于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泥砂浆,已有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能显著提升水泥砂浆强度与改善水泥砂浆的韧性,而关于改善混凝土韧性的研究是混凝土性能研究中较重要环节之一。按照混凝土现存的规范及其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水泥胶砂过渡计算混凝土,并且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氧化石墨烯混凝土,现行的规范及其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兴建,西南地区机场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西南地区大部分为山区,机场建设一般都具有高填方、高地震烈度、复杂的场区地质条件等特点。怒江机场场址地处我国云南地区,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条件复杂,受场地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机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特殊问题。机场北端场区地形相对较为平缓,大部分可以通过自然放坡确保边坡稳定性。场区南端地形陡峻,场区斜坡坡度一般35°~
景谷地区地处思茅盆地西北角,为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区域。前人对该地区的古地理研究存在多种观点。本文通过在野外进行实测剖面、采集样品,在室内进行鉴定分析、绘制图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该地区早白垩世的沉积相标志入手,对早白垩世景星组和南新组的沉积环境及演化进行研究,这对于探寻该地区潜在矿产以及恢复三江特提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岩石组合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最前缘部位,是地壳运动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繁的区域。复杂的地质环境,孕育了区内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频发且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对该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损失。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人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北西侧地区开展了遥感影像(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资料)分析,和活动断裂及滑坡地质灾害的野外调查,对研究区的活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强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强烈的地面震动,触发了近20万处同震地质灾害,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单次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数量最多的一次山区强震。数以万计的同震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给山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汶川地震的强破坏性不仅仅表现在地震时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各种基础设施的摧毁、诱发的同震地质灾害等,还表现在一系列的震后地质灾
现在有机污染物在全球的环境中普遍存在。原来在中低纬度人类活动地区释放的很多有机污染物,现在在高纬度冰雪地带被发现,冰雪加剧了这些有机污染物在高纬度地区的积累。冰雪季节性融化时短时间内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各环境介质中,对于冰雪融化时有机物在冰、水两相中的分流传输规律和对其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们还不够了解。到目前为止,人们关于有机污染物在固态冰相中分布和释放规律的研究中,对于多环芳烃类的研究还很少
近几年,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规模也迅速增加,而且多数集中在地质构造复杂的西部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应力高,隧道建设中发生与高地应力密切相关的岩爆和大变形灾害日益增多。这些灾害的发生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工期延误,给工程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高地应力隧道开展施工风险评估研究,建立全面、有效的高地应力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级标准及风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具有关联性的多个质量特性而言,如何有效地发现和诊断出现的异常,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但传统的质量诊断方法存在诸多不足,面对过程复杂的高新技术产品往往不能达到诊断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回顾总结质量诊断相关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以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多变量过程质量为研究对象。针对制造过程中产品受多个具有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