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新春3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不同密度下硒对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硒含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在试验中,主区密度设450万株·hm-2(D1)、600万株·hm-2(D2)和750万株·hm-2(D3)3个水平;副区为施硒量设0 g·hm-2(Se1)、15 g·hm-2(Se2)、30 g·hm-2(Se3)、45 g·hm-2(Se4)和60 g·hm-2(Se5)5个水平,于花后5 d均匀喷施在植株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密度对春小麦生育进程影响不显著,对群体总茎数、株高、茎粗、穗下节间长度、旗叶SPAD值、旗叶叶面积、叶面积指数、成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施硒使小麦生育期滞后,对株高、旗叶SPAD值、旗叶叶面积、叶面积指数、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均有显著差异,且随着施硒量增加,上述指标先增加后减小;施硒量对茎粗、穗下节间长度、成穗数没有差异,在D2Se4处理时,小麦产量最高,达到7813.08 kg·hm-2。密度和施硒量对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且呈先缓慢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籽粒干物质最大;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累积春小麦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和花后积累量在D2Se4处理下最大,达10027.2 kg·hm-2。干物质积累量(y)随着施硒量(x)增加而增加,但增幅不断减小;D2密度下茎秆、叶和籽粒的干物质积累表现最佳,拟合的二次方程分别为:y=0.1886x2+18.234x+3951.9(R2=0.8919)、y=0.1137x2+14.858x+1684.13(R2=0.892)和y=0.5289x2+50.032x+10522(R2=0.9213);颖壳表现为先不断降低随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密度对各器官总硒含量差异不显著,施硒表现为显著差异水平。各器官总硒含量均随施硒量的增大而增大,且与施硒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60以上,籽粒对硒的利用率随施硒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每施硒1 g·hm-2,籽粒硒含量平均提高5.558.90μg·kg-1,施硒量为45 g·hm-2时,籽粒中的硒含量达到最佳富硒标准;施硒量对氮、磷素积累量呈显著性差异,对钾素积累量除Se5外,其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种植密度对籽粒的长度、幼苗鲜重、干重、根长、苗长、根数影响均不显著,对其余指标呈显著性差异;施硒对籽粒的长度影响不显著,对其余指标均有显著性影响;随着施硒量增加,上述指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施硒处理后的最大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提高至96.33%、83.22%和39.52,比对照处理提高了2.72%、3.74%和2.97%,继续增加施硒量,上述指标不变或减小;Se4处理下的幼苗鲜重、干重、根长、苗长较其他处理均表现最大。随着硒浸种浓度的升高,小麦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和苗的干鲜重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硒浓度在1.0 mg·L-1时,对种子发芽和生长最有利,上述指标达到最高,当浓度≥2.5mg·L-1时,各项指标显著下降。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新春31号在密度600万株·hm-2,施硒量为45 g·hm-2时,既能有效提高春小麦产量、达到富硒的效果,也能提高种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