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乐果是藤黄属苦乐果树(Garcinia kola Heckel)干燥成熟的种子,在非洲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腹泻、咳嗽、支气管炎、胃炎、性病以及疟疾等疾病。依据前期对苦乐果的化学成分研究可知,双黄酮是苦乐果中主要成分,具有降糖、降脂、保肝多种药理活性。目前,关于苦乐果的质量研究的报道较少,特别是双黄酮类成分在不同来源苦乐果中的分布差异、在种皮和种仁中的分布差异均鲜有报道;切片工艺研究,切片过程中渗出的胶状树脂化学成分表征也是亟待明确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聚焦苦乐果中双黄酮化合物的分析,开展了不同来源、不同重量苦乐果中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特点,种皮和种仁中双黄酮化合物成分的分布特征,切片工艺的优选,切片过程中渗出的胶状树脂化学成分表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苦乐果粗提物、不同配伍组分(双黄酮类、garcinoic acid类组分)、garcinoic acid的抗炎活性研究,系统揭示苦乐果的活性成分及其组分配伍特点。1、聚焦苦乐果中主要成分兼活性成分,基于HPLC-PDA技术,建立了苦乐果双黄酮成分(GB-2、GB-1、kolaflavanone、GB-1a)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学研究表明:4个指标成分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值均小于0.8%,稳定性RSD值均小于0.7%,重复性RSD值均小于2.4%,加样回收率在98.31-99.89%之间,RSD值均小于2.4%,基本满足含量测定的要求。2、系统开展了不同来源、不同重量、不同部位(种皮和种仁)、不同切片厚度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情况研究,对切片过程中渗出的胶状树脂成分进行了质谱鉴定。不同来源苦乐果中双黄酮含量波动较小且不同重量苦乐果中双黄酮含量无明显差异,提示苦乐果重量与有效成分双黄酮积累无明显相关性。采用“蛛网”模式研究双黄酮类化合物在种皮和种仁分布情况,发现双黄酮成分主要富集于种仁中。基于4个化合物的含量、切制时间、干燥时间、水分七个维度,采用“蛛网”模式对切制的不同厚度切片进行了综合分析,综合考虑切制效率、干燥效率、指标成分含量,切制厚度为1-2 mm为最佳切片工艺。切片过程中发现苦乐果切片表面有棕红色或者棕黄色点状树脂渗出,采用UHPLC/ESI Q-Orbitrap MS分析表明其主要含有garcinoic acid及其衍生物,明显区别于切片中含有的双黄酮类成分。3、为研究苦乐果抗炎活性部位及其不同组分的配伍特点。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制备双黄酮和garcinoic acid类组分。采用HPLC对苦乐果粗提物及其组分中主要化合物GB-2、GB-1、kolaflavanone、GB-1a、garcinoic acid进行定量表征。通过制备液相色谱法成功实现双黄酮、garcinoic acid类组分的快速分离和制备;GB-2、GB-1、kolaflavanone、GB-1a化合物占粗提物的27.71%,garcinoic acid占粗提物的4.898%;GB-2、GB-1、kolaflavanone、GB-1a占双黄酮类组分的29.80%,garcinoic acid占garcinoic acid类组分55.93%。4、建立细胞炎症模型,以细胞上清中NO、TNF-α、IL-1β、IL-6促炎因子为指标,系统开展苦乐果粗提物、双黄酮类组分、garcinoic acid类组分、模拟粗提物,不同配比组分、garcinoic acid的抗炎活性研究。研究发现,以上各组均能不同程度发挥抗炎作用。双黄酮类组分与garcinoic acid类组分配伍具有良好的协同抗炎作用,garcinoic acid类组分是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组分,而garcinoic acid作为garcinoic acid类组分主成分,抗炎活性强,是较有潜力的活性化合物。通过本课题研究,阐明了苦乐果不同产地、不同重量、不同部位、不同厚度饮片双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特点;阐明了棕红色或者棕黄色点状树脂的化学成分;明确了苦乐果不同组分及化合物抗炎活性,对苦乐果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