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Co含量对Cu/Co/Ni合金快淬薄带磁性和磁电阻效应的影响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2866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熔体快淬Cu-Co系合金薄带的巨磁电阻效应与磁性多层膜中电流方向垂直于膜面的情况(CPP)相似,GMR效应主要来源于体系中磁性相和磁性相与非磁性基体间的相界面与导电电子自旋相关的散射。合金中磁性相的尺寸、分布、相界面粗糙度、晶体缺陷以及杂质等组织结构参数都会影响GMR效应。其中以磁性相的尺寸和间距对合金薄带的GMR效应影响最大。改变时效工艺可以控制合金的微观结构,从而改善巨磁电阻效应。还有的研究者发现,一定量的Ni的合金化可以显著地提高Cu-Co合金的GMR效应。 我们注意到,自从发现铜钴合金有磁电阻效应以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铜钴系合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对Cu-Co系合金的研究,包括样品在常温和低温情况下的电阻随磁场的变化;样品的磁学性能的研究;样品表面形貌的透射电镜研究;以及利用透射电镜的EDS附件对样品组分的研究。但是没有发现关于室温以上电阻率和磁电阻的温度关系研究;没有发现系统的不同钴含量对Cu/Co/Ni三元合金磁电阻影响的研究;对样品处理的最佳退火温度和时间也没有达成共识。本论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我们制备了快淬薄带 (x=0,7,13,15,19,25,31)系列样品。研究钴含量的变化对GMR效应的影响。该系列样品的x射线衍射谱具有单相面心立方结构晶体特征峰,其晶格常数比Ni大,略小于Cu;样品表面存在着粒径约为10~20 nm的小颗粒,颗粒附近区域Co含量明显高于无颗粒区域,从而说明样品形成了Cu-Co-Ni合金,但Co元素在样品中的分布不够均匀,颗粒区域Co含量较高,背景区域Co含量较低。 样品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呈近似线性增加。电阻率随钴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当钴含量x≤5%时;但在钴含量x=31%时,电阻率的值又略有下降。样品的磁电阻基本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呈近似线性增加。磁电阻在钴的含量为x=13%时达到最大,在300K时磁电阻达到2.12%,在375K时磁电阻达到6.13%。 (2)对快淬薄带Cu80Co15Nis+Nd进行300 -700 隔绝空气恒温一小时热处理。研究了高温热处理条件对样品磁电阻的影响。 当热处理温度为400 时,样品的比饱和磁化强度比未经热处理的样品和经其它温度处理的样品明显增大;其它样品的比饱和磁化强度都比较接近。 热处理温度为300 和400 时,样品电阻率约为未处理时的4~5倍,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率也有所增大;热处理温度为500 和600 时,样品电阻率约为未处理时的7倍,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率进一步增大。 热处理对室温附近的磁电阻影响不大,但对于磁电阻随测试温度变化的趋势却有显著影响。热处理温度在400 ~600 时,合金的磁电阻值都随测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热处理温度在400。C的样品,在367K肘测得其磁电阻达8.7%;热处理温度在600。C的样品,当测量温度在292K至367K测量时,其磁电阻仅从1.58%增加到1.62%,变化率很小。 (3)不同的稀土掺杂对Cu80Co15Nis合金磁电阻性能的影响。 加入稀土以后,不同样品的晶格常数略有变化,但变化不大,可能跟稀土掺杂的量有关系。 适量的稀土掺杂可降低样品的饱和场,有利于扩大样品的应用范围。 添加不同的稀土,对Cu/Co/Ni合金的磁电阻效应的影响是不同的:稀土Nd能够提高样品的常温磁电阻,稀土La、Ce可以提高样品在高温时的磁电阻。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高分辨率数字图像传感器(CCD,CMOS)和高分辨率数字空间光调制器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计算全息技术在动态三维显示,光学微操纵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将计算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环境友好型储能装置,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当中。近几年随着家用轿车的剧增和大气环境的污染,锂离子电池已经作为动力电池应用在汽车上,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科研者们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着。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方法主要在于电极材料性能的提升,因此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是研究出性能优异的正、负极
学位
热电材料是一种可以用来温差发电、温差制冷的的新型功能材料,它是一种在温差梯度下可以进行电能、热能相互转换的材料,这种材料制成的器件节能、无污染、使用寿命长、稳定性
碳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六号元素,因为碳原子之间能形成sp、sp2、sp3杂化键,所以它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同素异形体。各种各样的碳材料在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在形形色色的碳材料中金属碳具有更多独特而又吸引人的性质。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发现和合成稳定的三维金属碳材料方面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这里,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了一种稳定的新型三维金属碳结构,其结构中碳碳键的杂化
自上世纪90年代Sheik等人提出z扫描技术以来,由于实验装置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该技术在材料光学参数测量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针对聚合物光致异构效应的特点,在较宽的应用条
掺杂过渡金属离子的功能材料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材料的性能通常与其中过渡离子杂质的局部结构性质密切相关,并可借助电子顺磁共振(EPR)谱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如H、B、P、S、C等)原子组成的团簇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和高熔点、高硬度、超导、润滑、细化及催化等特性,被广泛的应用于无机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H吸附在
碳纳米管(CNT)因其具有良好的场发射性能成为具应用潜力的场发射材料之一。随着对其制备、性能等方面研究的广泛展开,碳纳米管冷阴极已经逐渐在平板显示、冷光源、发光管等得
本论文对准一维纳米材料的光电子能谱及其场发射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试并校准了光电子能谱仪,建立了一套可靠的功函数测试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