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研究胃肠道“裸区”及“信封”的组织学结构及其普遍性。2.初步探索胃肠道“裸区”及“信封”的组织学结构与“第五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完整的胃、结直肠、小肠及其系膜标本进行裁剪、固定、包埋后行整块组织大切片,进行HE、Masson及免疫组织化学(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Pan-CK)染色,研究胃肠道“裸区”及“信封”的组织学结构及“第五转移”的特点。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裸区”及“信封”的细微结构。结果 1、“信封”结构:HE染色下,胃、小肠、结肠、上段直肠及其系膜最外层均可见扁平间皮细胞核,免疫组化(Pan-CK)染色亦呈阳性。Masson染色可见下方蓝染胶原(固有筋膜)。2、在胃、小肠、结肠、直肠的系膜缘均存在“裸区”:HE染色下未见间皮细胞核,免疫组化(Pan-CK)染色为阴性,截面可见动静脉穿入肌层,Masson染色可见稀疏蓝染胶原纤维(筋膜),部分区域无筋膜覆盖,直接与脂肪组织相连。3、扫描电镜下,系膜的固有筋膜与“裸区”的筋膜结构均呈现纤维网状结构,同等放大倍数下,系膜的固有筋膜明显要比“裸区”的筋膜组织致密。“裸区”特定视野下可见椭圆形脂肪细胞直接与肌层相连,并可见穿行动静脉。间皮细胞为排列紧密,相互嵌合,带大量微绒毛的扁平状细胞。4、在某些标本中,可见“裸区”中的“第五转移”灶与肌层中的肿瘤细胞延续,“第五转移”局限于“信封”的脂肪组织内。同一个系膜内可见多发,散在分布的“第五转移”灶。结论 1、“信封”结构:胃肠道器官及其系膜最外层均由间皮细胞包绕,下方为固有筋膜;间皮细胞呈扁平圆形、排列紧密、相互嵌合,表面有大量微绒毛,“信封”的固有筋膜明显要比“裸区”的筋膜组织更致密。紧密排列的间皮细胞及致密的固有筋膜提示“信封”结构可能对于“第五转移”具有一定屏障作用;2、“裸区”结构:胃肠道器官系膜缘,均存在一处无间皮细胞覆盖,无或仅有少量筋膜覆盖的区域,为血管穿行部位,这些结构特征使得“裸区”成为一处自然薄弱区域,可能为“第五转移”的出口。3、“第五转移”存在于“信封”的脂肪组织中,并可能具有移动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