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和语言的关系,可以说是近年来话语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的话语风格颇受关注。在人类话语权上男性占统治地位,女性语言被称为无势力语言。男性视觉、男性观点、男性声音成为普遍性,而女性视觉、女性观点、女性声音被排斥、被抹去、被忽略、被成为特殊性。在这种畸形的发展中,男性增长了才干和智慧,进而获得话语权,而女性不得不屈从于社会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隐忍、无能的偏见,最终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声的群体。种种研究认为,从话语风格层面看,女性话语具有不肯定和弱势性、比男性话语更委婉和更凸显出合作倾向、更倾向于频繁使用问句和模糊限制语等话语特征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性别话语风格表现出相对性、动态性的特征,而性别并不是影响话语风格的显著因素。社会、文化、心理、语境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女性话语风格并使其呈现出强势话语的特征。本文以中国不同城市的23个离婚调解案件的音频录音转写为基础,以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为理论指导,对离婚调解话语互动中话语权的分配进行剖析,即探究强势女性如何通过词汇、模糊限制语以及在互动过程中采取诸如打断,违反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等话语策略而进行话语控制。本文试图揭示在离婚调解过程中,女性因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而影响其话语风格。本文也将重构和解构“女性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其话语呈现弱势风格”这一传统观念,也凸显出强势女性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将对离婚调解案件中强势女性的话语进行批评分析,借此填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揭示强势女性如何在话语层面实现对其传统身份的解构和重构,以丰富女性话语的研究范围。该研究有助于在法院系统贯彻批判性的语言意识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之外,还对拓展女性话语研究的范围和手段不无推动作用,为弱势女性争取男女平等话语权提供一些实例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