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熊去氧胆酸的疗效评价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m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肥胖人群在全球范围内的增长,人们逐渐意识到肥胖作为一种疾病需要得到治疗。减重手术能使肥胖患者获得持续有效的体重减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外科医生接受。肥胖患者体内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了患者出现胆囊疾病的风险。既往研究表明减重术后患者体重的迅速下降亦会引起胆石症的高发。目前国内关于减重术后胆囊结石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减重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评估熊去氧胆酸(UDCA)对减重术后患者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的是2017年05月至2019年0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减重代谢中心行减重手术的197例肥胖患者。对纳入后患者进行术前腹部肝胆超声检查,评估患者术前胆囊状态(无胆囊疾病;有症状或无症状的胆石症;胆囊已切除)。其中8名患者术前发现胆囊结石,在减重手术过程中切除胆囊,2名患者既往有胆囊切除手术史。排除这10名患者后,共纳入187名患者。术后第3,6,12个月,在患者门诊随访时对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重新评估胆囊状况(有胆囊结石;胆泥淤积;胆囊无明显异常)。收集187名患者随访信息,比较减重术后出现结石的患者(有胆囊结石;胆泥淤积)和无结石组患者(胆囊无明显异常)的年龄、性别、体重和BMI,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影响减重术后患者出现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在出现无症状结石的患者中,根据患者意愿选择药物治疗或者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组予以熊去氧胆酸500mg/天口服,比较服药组和饮食对照组6个月内胆囊结石的转归情况,探究熊去氧胆酸能否降低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评估。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纳入研究的187名患者中,46名患者术后出现了胆石症,减重术后胆石症的总发生率为24.60%。患者中68名男性(36.4%),119名女性(63.6%),中位年龄33岁(28-41岁)。有72例患者(38.5)接受袖状胃成形术,115例患者接受胃转流手术。2、术后胆囊结石组和无结石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比较结石组和无结石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随访资料。结石组的术前体重高于无结石组[Kg,110.5(101.1-128.7)vs.101.9(91.3-123.2),P=0.016]。结石组患者的术前BMI也高于无结石组患者的术前BMI[Kg/m2,38.9(36.5-44.1)vs.37.6(33.6-42.9),P=0.026]。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体重和BMI没有差异性。但是两组的术后3个月[7.2(5.6-8.8)vs.5.7(3.8-7.6),P=0.002],术后6个月[4.8(1.1-6.0)vs.2.7(1.6-4.1),P<0.001]和术后第12个月[2.0(1.1-3.4)vs.1.2(0.5-2.4),P=0.009]的BMI变化值存在差异性。3、减重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纳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并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体重、术前BMI、术后3月BMI变化值、术后6月BMI变化值、术后12月BMI变化值。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I(OR 0.786 95%CI0.668-0.924,P=0.004)、术后3月BMI变化值(OR1.62195%CI 1.262-2.083,P<0.001)、术后6月BMI变化值(OR 1.496 95%CI 1.202-1.862,P<0.001)、术后12月BMI变化值(OR 1.364 95%CI1.068-1.742,P=0.013)与减重术后胆囊结石形成显著相关。4、UDCA对减重术后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评估:将46名术后出现胆囊结石的患者分组,根据个人意愿进入口服UDCA药物组和饮食对照组。对服药组和非服药组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年龄、性别、术前体重、2型糖尿病比例等无显著差异性,在校正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和饮食对照组相比,服用UDCA组患者6个月内的胆囊结石好转概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术后发现结石的6个月内,患者体重、BMI变化、性别、年龄等和结石的持续存在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胆囊结石是减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24.6%的患者术后发生胆囊结石。基础体重及BMI高的患者术后形成胆囊结石的风险更高,减重术后BMI变化大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可能性大。加强减重术后患者的体重管理,定期随访,发现并及时治疗结石对至关重要。结石形成后口服UDCA能够缓解,但和饮食对照组相比,不存在优越性。
其他文献
过氧化氢(H2O2)和硝基还原酶(NTR)与生物系统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有关,由于它们的分布特性,要在生物体内实现对两者的实时监测是困难的。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具有快速响应、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实时原位成像等优点,已经成为检测H2O2和NTR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设计并合成了四种新型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包括用于检测H2O2的荧光探针HDP-1、HDP-2和HDP-3以及用于检测NTR的荧
自工业革命以来,将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化学固定,并且用于后续的资源利用获得化工产品是当前科学界研究的主题,以创造经济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CO2与环氧化物生成环状碳酸酯(PC)的反应是最绿色的经济反应之一,环状碳酸酯作为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化学产品,在化工生产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继科研工作者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之后,发现了一种更复杂的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s),该材料由金属Zn或Co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提供了灵活的服务集成方法,在处理各类场景带来的问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服务集成框架是基于数据分发服务DDS的SOA实现方案,提供了组件的服务化改造方案和服务管理方法,解决了应用功能难以复用、系统运维低效以及服务通信实时性不足等问题。随着服务集成框架系统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中产生的业务数据量越来越大,系统中的异构数据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服务集成框架数
CO2是一种温室气体,由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产生,已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环境双重危机。光催化CO2还原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技术,该过程能够利用可再生的清洁太阳能,在低温和低压等温和条件下产生CO、CH4、CH3OH和其他高附加值的碳氢化合物。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将CO2还原为高附加值的碳氢化合物非常重要,但同时也具有挑战性。g-C3N4具有成本低、毒性低、稳定性高和带隙窄等优点,因此广泛用于光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浅水湖泊面临着严峻的复合污染问题。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暴发产生大量生源有机质(OM)到水体中,通过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其他污染物的归趋。类固醇雌激素(SEs)作为一类常见的内分泌干扰物,其生态风险和毒性效应受到广泛关注。SEs在浅水湖泊中的自然消减与水体中OM的浓度和组成密切相关。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采用标准有机质,而湖泊生源OM对SEs生物降解的影响研究
同时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技术一直是机器人自主移动领域的研究重点。传统的视觉SLAM多基于成熟的点特征来实现,但是纯基于点特征的SLAM算法受环境特征限制较大,在低纹理场景下鲁棒性较差。而线特征作为室内场景的常见特征可以作为图像特征的一个有效补充。人造场景多符合曼哈顿世界假设,即场景中包含三个互相正交的主导平面,位于主导方
石英振梁加速度计(QVBA)是一种基于石英的逆压电效应和谐振梁力频特性的谐振式加速度计。由于其检测机理与材料的优良特性,广泛运用于中高精度领域。具体来说,石英振梁加速度计具有准数字化输出,便于传输处理,温度特性好,长期可靠性高,工艺成本低,便于批量生产等优点。为了将石英振梁加速度计更好地应用到高精度领域,本文基于本课题组研发的一体式石英振梁加速度计,通过结构设计的优化与全数字测控系统的设计,对小量
准确分析轨道交通客流的变化规律、掌握内部客流分布状态,对于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效率、改善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记录了乘客出行信息,海量AFC数据为分析微观乘客行为特征和宏观客流分布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鉴于此,本文以微观乘客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AFC数据和列车时刻表数据,搜索乘客乘车方案,并构建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列车匹配模型,计算乘客乘车方案选择概率,将客流分配到具体的列车上。论
本文介绍了等效热降法的主要原理,给出了再热机组的等效热降法通用表达式,建立了超超临界机组效率分析的热力学模型,根据建立的热力学模型并结合某电厂超超临界机组的热力系统参数,定量计算了机组主要参数发生变化时对机组煤耗的影响,并绘制了变化曲线,主要包括主蒸汽温度、主蒸汽压力、再热蒸汽温度、凝汽器压力、再热蒸汽减温水流量等参数。针对某电厂低加系统带有疏水冷却器的特点,对传统的等效热降公式进行了修正,利用修
目的:颅内破裂动脉瘤(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RIA)是指大脑动脉壁的病理性扩张并发生破裂,RIA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它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脑血管性疾病。RIA以前循环居多,前循环是指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以及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本课题主要针对前循环RIA,经过夹闭或栓塞治疗后,对其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相关因素作统计分析,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