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党的十七大指出“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脱离传统的经营资料——土地,寻找各种出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纯农业转移到非农业。南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之举也在于“减少农民”,就是要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的国有企业被吞并、兼并、破产,出现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再就业人员,与此同时原本发展势头强劲的乡镇企业在完成大量的扩张的同时,开始注重质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明显减缓。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南通濒江临海,区位优势独特,如何寻找适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路径,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意义,国内外关于转移路径的文献及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第三部分剖析我国(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现状;第四部分指出了现有转移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第五部分分析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国际经验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第六部分结合南通实践提出新形势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路径及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