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云南省乙脑流行趋势及三间分布规律,探讨乙脑发病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初步评估乙脑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薄弱环节,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云南省2007~2016年的乙脑疫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乙脑流行病学特征,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相关图表的制作,采用Epi Info 3.5软件进行地图制作;2.对2016年我省研究现场报告的乙脑确诊病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每例病例按同社区、±5岁匹配4名对照,以统一设计的调查表,通过现场调查的方法调查并回收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核查,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病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2016年研究现场报告的乙脑病例所在村/社区均开展乙脑防控现状调查,每个村/社区随机抽取≥10名10岁以下儿童做接种率调查,其监护人做乙脑知识知晓率调查,负责该辖区的村级预防接种医生开展乙脑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及核查,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率、构成比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2007~2016年云南省报告乙脑病例3032例,年均发病率0.66/10万,死亡157例,年均死亡率0.03/10万,病死率为5.18%,乙脑发病率呈波动性下降。病例集中分布在云、贵、川交界处的昭通市,及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德宏州、版纳州、红河州、文山州和普洱市;病例全年散发,7523%的病例集中在27~37周(6~9月),呈现“多峰现象”,峰度逐年趋于平缓;男女性别比为1.46,历年来男性发病数均高于女性;历年发病均以15岁以下人群为主,随着年份的增加,<15岁人群构成比有所下降,发病率以2~8岁年龄组人群较高,成人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病例以散居儿童、学生及农民为主,农民发病占比有所增加。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累计纳入16个因素,固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知道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乙脑(OR=0.49)、接种乙脑疫苗(OR=0.26)是乙脑发病的保护因素,流动人口(OR=2.34)、有蚊子叮咬史(OR=2.52)是乙脑发病的危险因素;筛选出≥18岁人群进行乙脑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固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家里或房屋周围有盛脏水的容器(OR=2.60)是乙脑发病的危险因素。3. ≥2岁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为89.83%,全程接种率为71.54%,严格按照国家推荐免疫规划程序时间间隔完成乙脑疫苗两剂次接种率为51.00%。疫苗漏种率为10.16%,以“10岁~”、流动儿童以及哈尼族儿童较高,红河州、版纳州、昭通市漏种率较高;首针及时率为65.85%,以昆明市(89.04%)、普洱市(73.77%)较高,首针漏种率为10.98%,以红河州(24.39%)、版纳州(17.31%)较高,第二针漏种率为27.44%,以红河州(70.73%)、版纳州(40.38%)较高。户籍、职业是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的影响因素。4.监护人乙脑知晓率为15.34%,以昆明市(30.05%)最高,红河州(0.00%)最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民族、文化程度、收入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对乙脑知识知晓的监护人使用灭蚊剂和蚊帐等防蚊措施、为儿童接种疫苗以及主动了解疫苗等情况均高于不知晓的人群;儿童监护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依次是医生(61.59%)、亲友(24.13%)、电视(20.63%)、网络(10.79%)等,少数民族、小学及以下学历、农民及经济状况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人群以医生告知为主;对知识来源信任度排行依次是医生、电视、宣传册、亲友、手机短信、广播、网络、报纸。居民对当地村医的满意度为84.98%,信任度为89.98%。5.调查村级预防接种人员68名,64.71%无职称,72.06%为中专及以下学历。知晓率为75.00%,以“乙脑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时间”知晓率最高,以“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乙脑传染源”的知晓率较低,≥15年工作年限的村医知晓率偏低;97.06%的村医认为有必要针对乙脑进行宣传教育。过去一年内,16.18%的村医开展≥3次乙脑及相关宣传,宣传方式为发放宣传册,张贴海报和上门宣传,大部分村医认为当地宣传的次数、力度、深度及广度均有所欠缺;过去1年内,29.41%的村医未收到任何宣传资料,88.24%的村医接受乙脑相关培训为0~2次,除培训外,村医知识来源主要为书籍和临床医生告知。[结论]云南省乙脑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乙脑发病率显著下降。病例分布具有时间聚集性和空间聚集性,成人发病、农民发病有上升的趋势,相关医疗机构应于流行季节前落实乙脑高发州市各项乙脑防控工作,鼓励成人尤其是农村人群接种乙脑疫苗。流动人口、有蚊子叮咬史、家里或房屋周围有盛脏水的容器是乙脑发病的高危因素,接种疫苗、开展健康教育是乙脑发病的干预措施。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查漏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同时积极开展乙脑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乙脑严重性的认识,改善人居环境的卫生,使用灭蚊剂、纱窗等防蚊灭蚊措施。我省乙脑高发地区存在免疫空白,且接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超生及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是疫苗接种的薄弱人群,红河州、版纳州、昭通市是疫苗接种的薄弱地区;高发地区村医对乙脑及乙脑疫苗知晓率不高,村医针对乙脑相关知识开展宣传教育的次数、力度、内容均有所欠缺,宣传形式过于单一;儿童监护人乙脑及乙脑疫苗知晓率偏低,尤其是少数民族、低学历及低收入人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超生及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率,同时加强村级人力资源建设,完善乡村两级的考核及培训机制,保证宣传教育工作的落实,改善居民对乙脑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促使居民自觉参与乙脑的防控工作,有效预防、控制乙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