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可谓举世瞩目。随着主体工程建设的完成,库区生态安全和农民生存是事关工程成败的关键要素,对上游及库区水土保持工作要求愈加迫切。搞好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对于落实西部开发战略,根治长江水患,确保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和整个流域的长治久安,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项研究试验点设在三峡库区库首第一县——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芭蕉溪小流域,以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竹园、茶园、柑橘、板栗间作和板栗退耕五种植被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的野外定位观测,取样、室内分析、数学分析评价,对试验点降雨特征,不同植被治理模式的水土流失特征和不同植被治理模式下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的几个土壤物理特征等进行对比性研究,以期探讨各种治理模式对水土流失的控制特征和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特征,试图选出一种或几种较优的治理模式,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提供试验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 (1)试验区每年的5~9月份是汛期,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0%。最大降雨量出现在7月份,占年降雨量的20%左右,最小降雨量出现在1月份,占全年降雨总量不足2%。降雨量与降雨次数有一定关系,但降雨量并不完全与降雨次数成正比关系。不同类型降雨的月分布显示出一定的规律,即5~9月份小雨占全年小雨总量的55%左右,中雨占70%左右,大雨占85%左右,暴雨和大暴雨都占100%。降雨量和径流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产流量有明显的增大趋势。各种治理模式除板栗退耕模式的降雨量和径流量表现为对数关系外,其它四种模式都表现为多项式关系,相关系数均较大,0.85~0.99,说明曲线拟合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关系的密切程度。与径流量相似,径流的输沙率与降雨量也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试验区内次降雨量和由其所致径流的输沙率的关系模型均为多项式模型,唯一不同的是板栗间作和板栗退耕的模型为三次多项式,其它则为二次多项式。 (2)不同治理模式的产流量有很大的差异。在试验观测期内各模式的产流量的排序为竹林(2027 m~3/km~2)>板栗间作(1687 m~3/km~2)>茶园(1026.5 m~3/km~2)>柑橘(887.5 m~3/km~2)>板栗退耕(141 m~3/km~2)。板栗退耕模式的径流量是几种模式中最小的,还不及板栗间作模式径流量的十分之一。这充分晚明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竹园径流的输沙率明显比其它几种模式小。板栗间作模式径流输沙率大于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