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各地有序展开,其影响较为深远,尤其是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民族地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为确保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国家充分调动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这三个方面的积极力量,加快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在精准扶贫不断深入推进的最后阶段,作者基于此着重思考如何让地方经济与彝族文化协调发展,如何让彝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怎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彝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作者认为必须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心,重新审视彝族文化保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影响和发展。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弘扬和保护彝族文化,不断增强优秀彝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中优秀的部分就应该得以保护和传承,而那些与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部分以及阻碍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组成因素就应该建议逐步放弃。在风俗文化中,明显已经成为阻碍彝族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就要通过政府主导性的正确引导予以修改完善,尽量避免其对彝族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止其成为彝族百姓贫困的根源。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将精准扶贫工作与彝族传统文化保护结合起来的建议:一是加强政府主导式的彝族文化保护制度,二是提升基层干部和彝族百姓的文化保护意识,三是争取社会力量强化宣传助推文化保护。因为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扶贫”与“扶智”、“扶贫”与“脱贫”、“输血”与“造血”的功能。通过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彝族文化的保护研究,激发彝族群众自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及返贫现象。有助于最终实现2020年的脱贫目标,让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彝族文化保护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百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