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以管理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通过详细调研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沿革、台湾各大学通识教育实务以及我国农林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并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到台湾大学、台湾嘉义大学等高校进修的学习成果,对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期望能为农林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和农科专业学生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提供确实可行的研究结果借鉴。
针对当前形势,农林院校加强通识教育将是高等农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这一趋势下,强化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有益于高等农科院校根据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达到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以推动我国高等农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本研究创新性地以实证调研分析为切入口,从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的层面出发,结合专家的建议,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立影响农林院校通识教育开展的各因素权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单因素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对农林院校通识教育的各课程领域的重要性程度做客观系统的评价,确定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本研究又从比较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大陆与台湾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实证结果,提出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方法,进而形成一套可供农林院校借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研究手段及内容上充实了农林院校通识教育的理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借鉴与吸收和大陆农林院校的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重新划分了农林院校通识课程领域。即:核心课程、社会课程、人文课程、自然课程、技能课程、相关课程、艺体课程等7个领域的通识课程内容。
(2)通过专家评分的方法,客观系统地确立通识课程的各相关主体(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的权重。其中:用人单位的权重为0.4600,学生的权重为0.3189,教师的权重为0.2211,为农林院校各课程领域的重要性程度的确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3)根据前面三个层面的权重结合各课程领域的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综合模糊评价模型,确立了农林院校各课程领域的重要性程度,其按照重要性排序为:核心课程领域、自然课程领域、技能课程领域、社会课程领域、人文课程领域、相关课程领域、艺体课程领域,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实践依据。
(4)对农林院校的学生选修通识课程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得到影响农林院校学生选修通识课程主要因素。学校在开设通识课程中要充分考虑“对专业成长的帮助”、“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评分的高低”、“报告或作业的多寡”、“教师的魅力”等因素,从而确保课程体系更好地实施与开展。
(5)根据已确立的通识课程主体的权重和各通识课程领域的重要性差异,通过借鉴台湾各相关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模式,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为大陆农林院校构建了一套可供借鉴与参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