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enominal Verbs: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626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动化现象无处不在,报纸上、文学作品中,还有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遇到。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关注于此语言现象。该文旨在将英汉中的名词动化现象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其特征和认知机制两个方面来探讨此语言现象。该文对名词动化现象给予阐述举例,回顾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将英汉名词动化进行多维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此外,该文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为该对比设计和归纳了新的名词动化的分类。研究发现,英汉名词动化在生成机制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英汉的名词动化在特征比较上有相同、类似及其不同之分,有类似的使用特征,有完全一致的语用效果;其次,英语和汉语的名词动化离不开隐喻和转喻机制;而且,尽管在特征分析方面对其有不同的分类,但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动化认知机制基本一致;再者,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动化词类分布存在差异;最后,转喻和隐喻互为一体,在名词动化的认知理解过程中相互作用,仅仅涉及转喻机制的名词动化是存在的,但仅仅涉及隐喻机制的名词动化是不存在的,必须同时依赖转喻机制。英汉名词动化机制的研究同样也对文化交际、语言习得、翻译等其他领域以一定的启发。
其他文献
冠冕一方的姜河舟,曲尽其情,潜心绘事,终在中国长安画派拥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且闪烁着皇冠般的霞靄万彩,他的艺术很民族化,很中国化,开美学画之先河,是国手,是一位国画艺术遗产杰出的传承人。  文化记忆是美好的,也是永恒的。时间溯至公元1997年5月,素有“丹青神化”和“变古象今”之誉的姜先生河舟,其牡丹真容妙品《国香》,以冠绝古今的艺术造诣,在由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工委、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事
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剧本《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在纽约首演成功,震惊了整个美国戏剧界,连获纽约戏剧家评论奖和普利策奖等多项奖项。自此,米勒就与尤金·奥尼尔和田
自《哈姆雷特》问世以来,这部悲剧就成了各国世界观众和读者的喜爱,更成为文学评论家的宠儿。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加以分析,各种观点林立,众说纷纭,不同的观点相互冲突对立,印
在当今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广告作为一种高效传递商品资讯和进行产品促销的手段,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并对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产生很大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典型的维多利亚家庭,是20世纪初的英国经典作家之一。近来关于伍尔夫和维多利亚时代复杂关系的探讨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认为传统和现代的写作特
菲利普·罗斯(1933-)被公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之一,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小说二十多部。发表于1997年,并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牧歌》是罗斯最优秀的作
称谓语是说话的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它是人类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社会伦理等意识层面的内容。在我国历史上,陆续出现了不少有关称谓
后结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可以通过身体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解放的意愿。妇女有权力追求自己的欢愉。所以他们鼓励女性漠视父权制的界定,勇敢地书写自己。同时后结构女性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