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癌患者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h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外胆管癌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0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的不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患者78例,行内镜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术。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第1周、第1个月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型细胞因子。并以年龄性别相同为基准选取健康体检人群共78例,抽取外周血行同样化验作为健康对照。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1.入组研究对象中实验组7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65—97(80.68±7.44)岁;ECOG评分0分18例,1分32例,2分24例,3分4例;胆道狭窄长度(2.81±1.08)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9例,B级57例;C级12例;肝门部胆管癌29例(Ⅱ期8例,Ⅲ期11例,Ⅳ期10例),远端胆管癌49例(Ⅱ期5例,Ⅲ期21例,Ⅳ期23例)。对照组与实验组年龄、性别均相同共计78例。2.患者RFA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K、CD3+T、CD4+T、CD4+/CD8+T、IFN-γ均低于对照组(P<0.05),CD8+T、Treg高于对照组(P<0.05),IL-4无统计意义(P>0.05)。3.RFA治疗后1周,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显著下降。4.RFA治疗后1个月内,严重的并发症如穿孔、胆漏等未出现,但共计7例患者出现发热、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并发症率9%(7/78)。5.T淋巴细胞变化分析:RFA治疗前后3次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FA治疗后第1周NK、CD3+T、CD4+T、CD4+/CD8+T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后第1月较治疗前增加不明显,但较治疗后1周有所下降;而RFA治疗后第1周CD8+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治疗后第1月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但较治疗后1周上升;治疗后第1周Treg淋巴细胞显著下降,之后继续下降,但下降缓慢。6.细胞因子变化分析:RFA治疗前后3次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FA后第1周IFN-γ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后第1月较治疗前增加不明显,较治疗后1周下降;治疗后第1周IL-4淋巴细胞显著下降,治疗后第1月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较治疗后1周上升。结论: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外胆管癌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可明显减轻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改善了患者的细胞免疫,增强了其抗肿瘤功能。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 RCC)是一种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当前传统的患者预后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TNM分期法、单组学预后模型等。本研究整合cc RCC患者全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和功能性基因集数据等多组学数据,通过临床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筛选与cc RCC患者生存预后显著相关的多维度组学生物标志物,构建多组学cc RCC患者风
学位
研究目的结肠腺癌(Colon Adenocarcinoma,COAD)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早期诊断、及时干预以提高COAD患者的生存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挑战。代谢改变是癌症的特征之一。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公共数据库中COAD患者转录组学数据和代谢相关基因,构建代谢相关ce RNA调控网络和预后模型,以期找到对COAD发生、发展和预后有
学位
<正>针对中小学阶段学生课业繁重、校外培训负担重的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管理者要以课程管理为抓手,在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开足国家和地方课程,同时要结合本校情况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建立起基础与特长互补、立德与树人并重的课程体系,推动全面育人目标的真正落实。
期刊
目的:1.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sprosin的水平并探究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2.探讨血清Asprosin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价值。方法:1.根据纳排标准,选取104例于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之间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测量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结果分为3组:无颈动脉硬化组(D组,n
学位
目的:研究IgA肾病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对肾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IMD组、IgAN组、IgAN+IMD组,每组各9只。通过BSA等试剂构建IgAN大鼠模型,于12周末每组随机抽取3只,检测造模效果。造模成功后皮下持续给予IMD进行干预,留取尿液、血液和肾组织标本,用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尿蛋白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
学位
目的:学科服务在学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科服务的发展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需要构建一个为用户提供信息知识服务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本研究将初步建立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践,以实践经验完善所构建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最终形成实践性强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方法:(1)文献研究法阅读国内外嵌入式学科服务领域相关文献,深入全面的了解国内外对于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研究,挖掘其中有利于
学位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Bβ15-42肽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FgBβ15-42肽治疗组(Fg+I/R组)。采用先夹闭双肾动脉60分钟再恢复双肾动脉血流的方法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小时后采集大鼠的血液和双侧肾脏标本。通过化验Scr和BUN反映肾功能;HE染色和半定量分析法观察、评估
学位
目的:构建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大鼠模型,探讨血管活性物质中介素(Intermedin,IMD)对IgAN大鼠微血管损伤及肾脏纤维化的影响,同时观察IgAN大鼠肾脏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IgA肾病组(IgAN组)、正常对照+IMD组(Control+IMD组)、IgA肾病+IMD组(IgAN+IMD组)
学位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寻找DFU中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其功能及作用发挥方式,并进行初步实验验证。方法:1.从GEO数据库中获取关于DFU的两个数据集,利用GEO2R获取差异表达基因(Padj<0.05),使用R语言绘制韦恩图(FC.cutoff<-1.2,GSE80178数据集设定Padj<0.05,GSE68183数据集设定P<0.05),得到共表达差异基因。2.将共表达差异基因通过W
学位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脏病理分期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IMN患者肾脏病理分期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首次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571例,按肾穿刺活检回报结果,分为Ⅰ期IMN组、Ⅰ-Ⅱ期IMN组、Ⅱ期IMN组、Ⅱ-Ⅲ期IMN组和Ⅲ期IMN组5组,收集其临床指标并比较,再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女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