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记忆是当今认知神经学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言语工作记忆中语音回路更多负责语音存储和复述加工,而先天听障儿童由于其语音回路的缺失,无法接收听觉信息,必然影响其对言语信息的处理,他们对视觉呈现的材料的语音登记和内语复述机制都与正常儿童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其工作记忆在功能以及脑机制上都与正常人有一定的区别。本研究探讨了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在言语工作记忆上的不同的加工机制,他们的行为表现和神经基础都存在着显著地不同。与正常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相对应,本研究把听障儿童的这种工作记忆定义为手语工作记忆。对听障儿童工作记忆的手语环路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听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改进。论文的第一、二、三部分简要介绍了工作记忆的组成,言语工作记忆的语音回路的加工机制;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听障人群手语环路的加工特点,提出了听障人群手语工作记忆的概念,比较了听障人群与正常人对视觉呈现的语音信息的加工方式的不同,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存在的争论性问题和假设,最终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论文的第四部分共分为两个实验研究,实验一是数字记忆广度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言语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通过比较听障儿童的手语工作记忆广度显著小于听力正常儿童。为进一步探讨听障儿童的手语工作记忆的脑机制提供了依据。实验二采用延迟反应任务,对言语工作记忆的ERP的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对书面呈现的汉字的存储、复述和再认的各个时间进程的ERP波形和脑地形图,以及匹配阶段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听障儿童言语工作记忆的广度明显小于正常儿童。在汉字延迟反应任务的延迟阶段头皮前部产生的P260成分,听障儿童的平均潜伏期比正常儿童短,平均波幅比正常儿童大;在头皮后部产生的N2成分听障儿童的平均潜伏期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不显著,平均波幅比正常儿童大。在汉字延迟反应任务的匹配阶段,听障儿童的反应时明显短于正常儿童;听障儿童的正确率明显小于正常儿童。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在汉字延迟反应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激活的脑区大致相同,但在延迟阶段正常儿童在前额区和两侧中央区激活程度较大,正常儿童的枕区有明显的激活,而听障儿童只在顶区和中央区激活较为明显。在匹配阶段,150-300ms之间,听障儿童的前额区、左腹外侧额叶皮层和顶枕区中部皮层激活程度较大,而正常儿童的中部前额区和两侧顶枕区的激活程度较大。整个延迟反应任务过程中,听障儿童波幅的潜伏期普遍较短,地形图中听障儿童大部分脑区激活较早,在匹配阶段的反应时明显短于正常儿童,充分说明听障儿童在对汉字保持的过程中可能采用了提前加工的脑机制,但其在加工的效率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