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大动脉狭窄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经皮腔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亦称介入治疗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及预防复发的方法,其临床疗效已经受到认可,尤其对于严重动脉狭窄的患者。然而,支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损伤了血管内皮并继发支架附近的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最终影响患者的临床转归。因此,探索有效的介入治疗术前、后监测手段具有重大临床意义,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反映内皮损伤的标志物,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当内皮损伤或粥样斑块破裂导致内皮下胶原暴露时,vWF介导血小板与血管壁粘附并促进早期血栓的形成。目前关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vWF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很少,既往有研究证实了支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并探索了术前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支架数目和vWF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然而,这些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1)未探索支架属性及术中操作参数对vWF水平变化的影响;2)这些研究纳入对象的卒中发病时间不等,未限定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未探索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是否与vWF水平的变化相关。本研究试图以vWF为主要检测指标,明确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术后vWF 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探索该变化和临床转归的关系。目的1.明确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术后vWF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2.探索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术后vWF水平变化和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行介入治疗病例45例,单纯行脑血管造影病例37例,所有病例严格遵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至少具有1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并在卒中发病后14天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2.分组:(1)病例组分组:介入治疗者45例为支架组,单纯行脑血管造影者37例为造影组。(2)支架组亚组分组:①按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是否≥70%分:重度狭窄组和非重度狭窄组。②按支架置入数目分:单支架组(1个支架)和双支架组(2个支架)。③根据介入治疗术后vWF水平变化量(术后-术前)是否>中位数33.06ng/ml分:vWF明显增加组(n=25)和非明显增加组(n=20)。(3)单支架组亚组分组:选择单支架置入病例,①按支架置入部位分:前循环组(颈内动脉系统)和后循环组(椎基底动脉系统)。②按球囊最大扩张压力大小(atm)分:无扩张组、≤8atm及>8atm组。③按球囊扩张次数分:无扩张、单次、多次组。3.分别于手术当日、术后次日晨起时抽取静脉血以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浆vWF水平,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4.统计分析:数据以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造影组DSA术前后血浆vWF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介入治疗术后血浆vWF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升高33.06(41.32)ng/ml。两组术前血浆vWF水平无差异,术后支架组的vWF水平明显高于造影组。支架组vWF水平变化量(术后-术前)明显高于造影组。2.支架组亚组中,重度狭窄组和非重度狭窄组的术前血浆vWF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重度狭窄组的血浆水平明显高于非重度狭窄组,两组介入治疗术前后vWF增加量无明显差异。双支架组介入治疗术后vWF增加量明显高于单支架组,而两组介入治疗术前、术后血浆vWF水平无明显差异。3.单支架分组中,不同置入部位、扩张压力、扩张次数间的术前、术后血浆vWF水平及其变化量均无明显差异。4.vWF明显增加组的住院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事件的发生率和非明显增加组无差异,两组的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1.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术后血浆vWF水平较前明显增加,证实支架对内皮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且损伤程度比单纯脑血管造影更大。2.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术前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越重,置入支架越多,术后支架对内皮的损伤程度越大,术后血浆vWF水平越高。目前研究结果尚不能明确支架置入部位的差异是否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内皮损伤。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球囊辅助操作不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明显损伤。3.关于介入治疗后血浆vWF水平的变化是否可以预测脑梗死的急性期和远期预后,仍需要更多证据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