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organic-inorganic hybrid perovskite)由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和光电性能优异等特点,电池效率已从最初的3.8%提升到目前的26.1%,效率的突飞猛进使得钙钛矿电池的商业化前景更近了一步。然而传统铅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电池含有有毒元素Pb,阻碍了其大面积产业化的步伐,因此寻找低毒甚至无毒元素部分或完全替代Pb,成为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organic-inorganic hybrid perovskite)由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和光电性能优异等特点,电池效率已从最初的3.8%提升到目前的26.1%,效率的突飞猛进使得钙钛矿电池的商业化前景更近了一步。然而传统铅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电池含有有毒元素Pb,阻碍了其大面积产业化的步伐,因此寻找低毒甚至无毒元素部分或完全替代Pb,成为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Sn元素具有低毒的特性,且Sn2+半径和Pb2+半径大小相似,因此保证了采用Sn元素部分或完全替代Pb不会带来大的晶格畸变。锡基钙钛矿能带宽度比铅基钙钛矿更窄,根据Shockley-Queisser理论可以推导出锡基钙钛矿的理论极限效率是33%,比铅基钙钛矿理论极限效率更具优势,也为锡基钙钛矿电池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空间。然而锡基钙钛矿能带与铅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能带存在差异,而且目前制备锡基钙钛矿电池依然沿用对铅基钙钛矿电池能带合适的电荷传输层,因此锡基钙钛矿电池效率的提升受到极大的限制。针对锡基钙钛矿与电荷传输层之间存在能带匹配的问题,本论文将能带匹配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调控锡基钙钛矿的能带,促使钙钛矿与电荷传输层之间能带达到最佳匹配,进而提升电池器件效率。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首先选择制备方法简单的铅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作为研究基础,采用溶液法生长的TiO2作为电子传输层,通过调控TiO2的生长时间,实现对TiO2薄膜表面Cl和OH-含量的调控。通过DFT仿真TiO2薄膜表面Cl和OH-分别对TiO2和钙钛矿界面间缺陷的影响进行建模分析,仿真结果发现Cl提高了界面间缺陷形成能,而OH-降低了界面间缺陷形成能,界面间缺陷的减少抑制了载流子的复合,有利于器件效率的提升。在调控TiO2生长时间的同时,也实现了对TiO2能带进行调控,实验结果表明,生长1+0.5 h的TiO2薄膜与钙钛矿之间能带匹配最优,基于最优的能带匹配结构,实现了最高24.31%的效率。2.借鉴上一部分对电子传输层能带进行调控并基于能带匹配实现高效率电池器件的经验,选择具有优异稳定性的三阳离子钙钛矿作为研究基础,在该钙钛矿体系中采用Sn I2替代Pb I2,以降低钙钛矿中Pb的含量,减少有毒元素Pb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钙钛矿中Pb-Sn的混合比,实现了对钙钛矿能带进行调控,发现Pb-Sn的混合比在x=0.336时,钙钛矿能带与电荷传输层能带达到最佳匹配。对不同Pb-Sn混合的钙钛矿进行仿真分析,发现仿真过程中Pb-Sn混合比例的变化所导致的能带变化趋势与实验过程中能带变化趋势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调控Pb-Sn的混合比可以实现对钙钛矿能带进行调控的作用。基于x=0.336时Pb-Sn混合钙钛矿与电荷传输层之间优异的能带匹配,钙钛矿电池实现最高16.10%的效率,且该电池器件的迟滞现象最小。进一步对迟滞现象的成因给出两方面的解释:(1)、Pb-Sn混合比的变化带来钙钛矿晶粒尺寸分布的变化,在最优的钙钛矿晶粒尺寸分布下,钙钛矿迟滞现象最小;(2)、Pb-Sn混合钙钛矿与电荷传输层能带越匹配,两层之间所形成的能带补偿(△E)越小,能带补偿越小越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从而在两层能带之间载流子聚集越少,两层之间所形成的离子电容也越小,离子电容越小钙钛矿的迟滞现象也越小。3.为了完全消除钙钛矿中有毒元素Pb的影响,以MASn I3为研究基础,通过引入乙二胺碘(EAI)对钙钛矿组分进行调控,发现有机大阳离子EA+的引入,改善了MASn I3钙钛矿的形貌,减缓了薄膜结晶速率,促进了MASn I3钙钛矿形成垂直于衬底取向生长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同时EAI的引入也对MASn I3钙钛矿的能带起到调控作用。基于最优40%EAI的引入比例,MASn I3钙钛矿电池实现了最高9.24%的效率。4.鉴于EA+对MASn I3钙钛矿形貌、结晶速率、能带和晶体结构取向生长具有调控作用,因此,设想保留EA+的同时,将Br-也引入该体系。基于EA+和Br-的共同作用,调控了MASn I3钙钛矿的取向结晶,诱导钙钛矿垂直于衬底取向生长。EABr引入比例的不同,对MASn I3钙钛矿能带也起到调控作用,在最优30%EABr添加下,MASn I3钙钛矿与电荷传输层能带达到最佳匹配,基于最优匹配的能带结构,电池器件实现了最高9.60%的效率。综上所述,为实现高效率的锡基钙钛矿电池,通过调控钙钛矿能带与电荷传输层能带达到最优匹配,是实现高效率电池器件必须满足的条件。能带匹配使得界面间载流子能够被有效抽取,抑制了界面间载流子复合,降低了电池迟滞现象。本论文为锡基钙钛矿能带调控和优化锡基钙钛矿光伏电池性能提供了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除造成关节滑膜增生、软骨和骨破坏外,可累及心脏、肺等全身各个重要脏器。RA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滑膜增生、骨和软骨损伤。增生的滑膜组织中有2/3的细胞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它是RA的关键效应细胞,不仅能产生免疫应答、刺激炎症
白菜是两性花异花授粉作物,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其理想的杂交制种途径。1992年,本团队发现了一份复等位基因遗传的大白菜核不育材料,测交筛选到了具有100%不育株率的雄性不育系,并提出了“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实现了奶白菜、紫菜薹、乌塌菜和白菜薹等多种白菜类蔬菜的定向转育。本研究前期开发了多个与核不育基因Ms连锁的分子标记,将Ms基因定位在A07染色体上。通过对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神经外科的常见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15%,约1/3垂体腺瘤患者表现为恶性生物学行为,例如,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及内分泌症状,侵袭性垂体腺瘤还能浸润周围硬脑膜、海绵窦、脑组织及骨组织,海绵窦及颈内动脉的侵袭是垂体腺瘤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海绵窦等重要组织的肿瘤侵袭给手术切除肿瘤带来巨大挑战,增加了脑脊液漏及颈内动脉损伤风险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根据恶性肿瘤的细胞类型,它主要分为癌症和肉瘤两种类型。与正常细胞相比,恶性肿瘤细胞内基因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改变,并且其发生和发展通常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此外,恶性肿瘤还具有多基因协同性、疾病异质性和个体特异性等特点。大部分恶性肿瘤本质上属于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多基因协同调控的结果。因此,从基因分子水平角度研究恶性肿瘤基因调控模式、生物过程、信号通路和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农业产业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态环境等问题突出。传统农业正在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逐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既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又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区域。本研究以城乡关系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位理论为基础,从生产布局、产业集聚、农业发展等多角度,深入探究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时空演变、动力机制和提升路径。结合空间计量
太赫兹波拥有众多优良的特点和巨大的应用价值,其在天文探测、大气遥感、材料科学、安全检测、生物医学、雷达系统、无线通信都有广阔的应用潜力。随着半导体技术和固态集成电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太赫兹固态技术,而单片集成是今后太赫兹固态电路发展的主要形式。平面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具有器件寄生少、集成度高、可靠性好、可室温工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太赫兹单片集成电路之中。然而,工作频率的升高和器件电
目前,平顶山矿区已经进入深部开采。深部巷道地应力高、围岩岩性差、巷道变形量大,巷道支护困难,维修费用高。当前深部工程软岩巷道支护理论与围岩控制技术,已成为矿业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平顶山矿区典型煤矿深部巷道围岩工程地质条件,论文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以及现场工业性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煤矿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基本特征,提出了深部工程软岩巷道“拱壳组合拱”支护模型,分析了“拱壳组合拱
电磁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目前已经应用在雷达系统、电子对抗、卫星定位以及小型化电子设备等众多军用及民用领域。电磁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有效节约电磁技术研究的成本,并缩短研发周期,因此其在电磁研究中的地位已经愈发重要。然而,由于实际工程领域的电磁问题的种类繁多,且具有复杂的几何结构和材料结构,电磁数值模拟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针对复杂电磁问题,研究高效数值算法,减少计算机内存需求并提高仿真
精准、快速地从复杂场景中提取关键内容和感兴趣目标在军事侦察、城市安全监视和国家安防监控等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海量视觉信息的快速分析与智能理解对算法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对包含杂乱背景、低对比度、多种类别和多尺度目标的复杂场景时,常规的算法或机器学习模型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作为计算机视觉的主流方向和基于视觉内容分析的基础研究,视觉显著性检测旨在模拟人类视觉注意力的场景感知能力和主动选择机
圆极化扫描天线阵列相比线极化扫描天线阵列具有较低的极化损耗和优异的抗多径干扰能力,因此在卫星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有国内外学者做出了大量研究,并设计出了多款单频圆极化扫描天线阵列和双频圆极化扫描天线阵列。然而,上述圆极化扫描天线阵列往往有着扫描角小于60°,轴比超过3d B,剖面过高和工作带宽小于10%等缺陷。此外,现有的双频圆极化扫描天线阵列的频率比(高频段中心频率/低频段中心频率)往往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