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翻译到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译者如:梁实秋,朱生豪,方平等,很少关注田汉译本《哈孟雷特》。而田汉的译本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以戏剧形式翻译的《哈姆雷特》汉译本,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田汉的翻译过程进行详尽的描述,找出田汉译本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译本中体现的田汉的翻译思想及其译本的翻译特色。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以及莎学在中国的发展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中国译介起到决定性作用。而田汉个人经历直接决定了他对《哈孟雷特》原本的选择。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历了政治和文学的变革,小说因其通俗性被推上了文学正统的地位,行使其政治功能。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莎士比亚在中国以诗人的身份而闻名,很少有人关注其戏剧作品的价值。而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步学者倡导文学革命,戏剧,主要是话剧,因其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登上了中国的文学舞台。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国外留学,攻读西方文学,莎士比亚作为伟大剧作家的身份被逐渐认可,其戏剧因为描写普遍人生而受到文人的重视。因此此时其戏剧作品的译介就变得呼之欲出。田汉的舅舅,也是其人生导师被反动军阀残忍杀害,使得田汉从哈孟雷特身上找到了共鸣。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译介工作。通过哈孟雷特之口,田汉宣泄了自己的愤怒与悲哀。 翻译和学习西方话剧,建设本民族话剧的目的使得田汉在翻译过程中显示出对原著的极大尊重。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他都尽量再现《哈孟雷特》作为戏剧作品的价值,因此他的译本是充分的。而出于对译语读者的考虑,田汉在译本中使用了他所处时代的口语和习惯用语,因而他的译本语言流畅,大受读者欢迎。他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他本人在戏剧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的实践,则使得他的译本突出再现了《哈孟雷特》剧本的戏剧性特征。本文从口语化、动作化和个性化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