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田汉《哈孟雷特》汉译本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翻译到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译者如:梁实秋,朱生豪,方平等,很少关注田汉译本《哈孟雷特》。而田汉的译本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以戏剧形式翻译的《哈姆雷特》汉译本,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田汉的翻译过程进行详尽的描述,找出田汉译本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译本中体现的田汉的翻译思想及其译本的翻译特色。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以及莎学在中国的发展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中国译介起到决定性作用。而田汉个人经历直接决定了他对《哈孟雷特》原本的选择。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历了政治和文学的变革,小说因其通俗性被推上了文学正统的地位,行使其政治功能。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莎士比亚在中国以诗人的身份而闻名,很少有人关注其戏剧作品的价值。而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步学者倡导文学革命,戏剧,主要是话剧,因其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登上了中国的文学舞台。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国外留学,攻读西方文学,莎士比亚作为伟大剧作家的身份被逐渐认可,其戏剧因为描写普遍人生而受到文人的重视。因此此时其戏剧作品的译介就变得呼之欲出。田汉的舅舅,也是其人生导师被反动军阀残忍杀害,使得田汉从哈孟雷特身上找到了共鸣。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译介工作。通过哈孟雷特之口,田汉宣泄了自己的愤怒与悲哀。  翻译和学习西方话剧,建设本民族话剧的目的使得田汉在翻译过程中显示出对原著的极大尊重。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他都尽量再现《哈孟雷特》作为戏剧作品的价值,因此他的译本是充分的。而出于对译语读者的考虑,田汉在译本中使用了他所处时代的口语和习惯用语,因而他的译本语言流畅,大受读者欢迎。他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他本人在戏剧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的实践,则使得他的译本突出再现了《哈孟雷特》剧本的戏剧性特征。本文从口语化、动作化和个性化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在晚清翻译热潮中,西方传教士在介绍西学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西方基督教文学的汉译却缺乏研究。《天路历程》是晚清基督教汉译小说的代表作,其影响力历久不衰。其中,
罗斯认为,人们对概念的范畴化遵循两个基本认知原则:最经济性原则(指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多信息)及结构性原则(指人们赋予范畴以一定的结构来实现对事物认知的简化).人们在实
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其语调模式是句子结构的一个部分,而不是词的结构的一个部分.英语中,语调对信息的传递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这一重要性已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
不同民族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交流必然带来不同语言的接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移民杂居以及战争征服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接触,都会引起语言间的相
分析了纳米粉体团聚的原因,着重介绍了分散方法,指出纳米粉体的分散最好是结合物理法和化学法,尤其是要合理选择分散剂,同时对纳米粉体分散优化提出了建议,以提高分散后粒子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文化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当他们进入一种新文化的氛围中,会进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