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巡会指的是信众组成队伍,抬着神像按一定路线迎送、巡游,其中往往伴有大量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关于这一类民俗事象,各地叫法不一,在绍兴一带,民众习惯上将之称为“巡会”或者“迎会”,其中的艺术表演形式就被称为“会货”。本文以绍兴舜王巡会及会货表演传统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民俗学与艺术学两方面入手,建构会货表演的传统模式。在研究中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场景与地域文化系统出发,探讨会货表演艺术样式的生成、制约机制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深层群体意识形态。主神出巡型祭祀活动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间受到古代祭祀、佛教、道教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但各类民间表演历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敬神手段,并且种类日趋丰富,逐渐显现出世俗化、娱乐化的特点。绍兴舜王巡会及会货表演一方面继承了这一类活动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又承载了绍兴会稽山区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风貌,是民众生存与生活信仰化、艺术化的表达。作为现实生活的信仰化、艺术化实践,舜王巡会及会货表演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并借助仪式行为、艺术表演而得以实施。同时在不断的重复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并凭借形象、生动而直观的各种艺术符号表达着当地民众的信仰心理、生活诉求以及深层次的观念意识。因此,本文主要从民间艺术与整体性生活场景的联系入手,解剖巡会及会货所处的多重复合空间体系,建构由表层艺术技艺模式,中层生活诉求以及深层观念意识形态共同组成的表演传统立体模式。传统是往昔的东西,建构传统的意义在于发挥它在当下的作用,为的是反观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舜王巡会及会货的复兴之路,厘清其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变化产生的根源,预测其发展趋势,以期为保护的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个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