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论研究及数据挖掘的脾证相关理论及治疗方药规律的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ich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脾为后天之本,从脾论治是脾相关病证治疗的重要方法。本论文基于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数据库,探讨脾证治疗在古代的相关理论及方药应用的演变规律,挖掘现代脾证治疗的总体特点、治疗效用的构成特点及效用与方药应用关系的规律,并总结部分古今同证的治疗发展特点。以期丰富脾脏象理论,为临床脾证的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一部分,应用查阅古代文献的方法,主要从课题古代文献数据库所收录的321部古代医籍中查找脾证相关记载,并将所涉及医籍依成书朝代的先后,分为秦汉时期、魏晋至唐时期、宋朝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五个时间段,通过五个时期文献中所载脾证的代表性观点,探讨古代脾证的形成机制、治疗方法及方药应用等相关理论的演变规律。第二部分,主要应用数据挖掘现代文献的方法,以现代文献数据库为线索,提取从脾论治相关疾病的病名、证名、治疗方药,及方解中药物的效用(效用指具体方剂中药物的具体功效,以及由此得出的方剂的具体治疗作用)等元素,形成excel数据表,通过数据挖掘及gephi软件所绘制的本体图,分析脾证治疗效用的特点、效用与主要药物、药对及药物配伍的关系。研究现代脾证的治疗效用及方药应用规律。同时,比较部分古今同证治疗的异同,探析现代部分脾证治疗的发展特点。结果:1提炼了古代文献中与现代定义相符的28个脾证脾证一词,早在金元时期就为著名医家李东垣所提出。李氏认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这里所提及的“脾证”,指由于脾胃气虚、阴火内盛而发的脾相关的气虚发热证。本文继承了脾证一词,并应用其泛指脾脏自身或他脏疾患累及于脾而发的脾脏相关证候。参照现代脾证定义标准,从秦汉到明清的文献中,提炼了脾相关证候共三大类,28个具体证候,包括:(1)脾虚证类:(1)气虚证: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气虚风动证、脾肺气虚证;(2)阳虚证: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脾阳虚风动、脾肾阳虚证;(3)阴虚证:脾胃阴虚证、脾阴虚证;(4)气血两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实证类:脾胃湿热证、痰湿内阻证、脾实热证、痰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脾经风寒证、风壅痰滞证;(3)虚实夹杂证类:脾胃阳虚水泛证、脾阳虚水泛证、脾胃阳虚气滞证、脾胃阳虚食积证、脾阳虚气滞证、脾虚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燥热津伤证。脾相关证候皆存在脾失健运、脾不统血、脾不升清等脾的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的表现。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皆离不开饮食、情志、劳逸、痰饮等与脾密切相关的因素。治疗无论扶正与祛邪,皆不忘以顾护脾胃为最基本的原则。脾虚证类的气虚证中,医家皆重视脾气在证候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证候皆可为脾气虚证的变证,治疗以补气为基本治法,具体用药多以四君子汤加减为基础。同时,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脾不统血证、脾气虚风动证在补气的基础上皆辅以温阳、养阴,注重阳与气、阴与气相互影响而为病的发生机制;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脾气虚风动证皆认识到证候发生、发展与湿邪密切相关,治皆补中有化,补而不滞;脾胃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气虚风动证皆治以补气结合升清。此外,医家还认识到脾胃气虚证可累及胃的受纳、气血精微的生化,故治疗还加以健胃消食、补血养血;脾肺气虚证还加以补肺;脾不统血证还对症以止血,且脾肾同补、心脾同补;脾气虚风动还加以熄风。脾虚证类的阳虚证中,医家皆重视脾阳在证候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证候皆可为脾阳虚证的变证,治疗主要以温中辅以化湿为基本治法,通过化湿更助脾阳恢复,具体用药主要为干姜、附子、吴茱萸、白术、茯苓等。同时,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在温阳化湿的基础上,皆伍补气,气、阳同补;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脾阳虚风动证皆脾肾同补;脾阳虚证及脾胃阳虚证在治疗的过程中,阳虚而气滞治以行气之法逐渐为医家所重视。此外,脾阳虚证存在累及肝、胆、大肠之症,据兼证,医家治有泻下、涩肠之举;脾胃阳虚证多有累及心、肝、肾之症,治以柔肝、补肾;脾肾阳虚证还治以阴中求阳;脾阳虚风动证还对症治以祛风湿之药。脾虚证类的阴虚证中,脾阴虚证和脾胃阴虚证皆可由火灼津伤而发,医家皆重视脾阴在证候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脾胃阴虚证可为脾阴虚证的变证,治疗主要以养脾胃之阴为法。具体用药主要为麦冬、石斛、山药、知母等。此外,脾阴虚证或甘淡平补,或寒温并用,在养脾阴的基础上兼以补气、温阳;脾胃阴虚证在养脾胃之阴的基础上,还侧重通过清胃热而达复脾胃之阴之效。脾实证类中,医家皆重视痰湿、气机在证候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治疗皆应用化痰饮水湿、行气之法,具体用药多有半夏、陈皮、茯苓、枳壳。不但实证之间可相互转化,还可导致气虚、气滞之变;其中脾胃湿热证、脾实热证、痰热蕴脾证还易为阴虚之变,寒湿困脾证、痰湿内阻证、脾经风寒证还易为阳虚之变。除风壅痰滞证,其他脾实证皆治以补脾气之药助脾运化,风壅痰滞证治疗主要侧重于化痰熄风、调理气机;脾胃湿热证、痰热蕴脾证、脾实热证皆清热养阴;寒湿困脾证、痰湿内阻证、脾经风寒证皆温阳祛寒。此外,脾胃湿热证还常心脾同治;脾实热证还以风药清上窍、以攻下药泻热。脾虚实夹杂证类中,各证主要以脾气虚、脾阳虚或脾阴虚为基本病机,因虚致实而形成,肝郁脾虚证还可由肝火上攻或肝木挟水上泛脾土而成,治疗多以补益与行气、化湿、消导相结合为法。其中脾虚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皆应用补气、行气、化湿之法,药物常用白术、陈皮、枳壳、茯苓等。此外,脾虚气滞证重视以温阳助脾气,肝郁脾虚证重柔肝;脾阳虚水泛证、脾胃阳虚水泛证、脾阳虚气滞证、脾胃阳虚气滞证、脾胃阳虚食积证皆应用温阳、补气、行气、化湿之法,药物常用附子、干姜、枳实、茯苓等,其中脾胃阳虚水泛证常以水饮内停之脘满、疼痛或胃气下降受阻见症,脾阳虚水泛证常以脾虚运化失职而水泛肌肤见症。脾胃阳虚气滞证还治以活血而助行气。脾胃阳虚食积证与燥热津伤证皆有大黄通积泻热;燥热津伤证以胃肠燥热、脾津受损而发,治疗泻热行气,同时不忘滋润脾胃、肺肠。总之,基于脾虚实夹杂证候病机复杂,治疗常补泻兼施、温化结合、补中有行、泻中有润,对证治疗。2总结了16个主要脾证的历史演变规律由于关于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脾阴虚证、脾胃阴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脾胃湿热证、脾实热证、寒湿困脾证、脾虚气滞、脾胃阳虚水泛证这16个证候相关理论记载的古籍,所属朝代的连续性较好,更有助于探究其历史演变规律,故纵向总结其理论及治疗的演变规律如下:2.1脾气虚证秦汉时期提出了脾气虚的证名,其以脾虚失运、气虚失摄的症状表现为主。治疗上提倡以味甘之药补气;魏晋至唐时期,在脾气虚证的描述上增加了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宋代治疗注重补脾气与温脾阳相结合,辅以行气化湿之法;明清时期,脾气虚证的描述增加了阴血亏虚之征,治疗不止局限于气、阳同补,较宋代增加了化湿药物的比重,可见脾气虚引起的血虚、痰湿等变证已为医家所重视。2.2脾胃气虚证秦汉时期已出现脾胃气虚的证名,较之脾气虚证,脾胃气虚更易生血虚。在治疗上,以气血同补为原则;宋代对治疗脾胃气虚之羸瘦,治疗上继承汉代华佗的以补为主的同时,消补兼施、行气化湿;金元时期,李东垣治疗脾胃气虚证,继承了张元素的“风升生”、“湿化成”的用药理论,补气与升阳相结合;明清时期,治疗以补气温阳为主,同时不忘生津,可见医家在治疗脾胃气虚之时,开始重视阴阳并补、阳气相生。2.3脾肺气虚证唐代孙思邈对脾肺气虚证的治疗,主张补肺气以健脾气;明清时期,医家已认识到,不单肺病可传于脾,脾病亦可传肺,张景岳应用生脉散补气敛阴,可防气阴两伤之变。2.4脾气下陷证秦汉时期,医家以脾不升清、气机紊乱之机描述脾气下陷;金元时期,李东垣治疗脾气下陷,善用风药助脾升举阳气;明清时期,正式提出“中气下陷”证名,医家认识到脾气下陷可发展为脾不统血,张景岳沿用了补中益气汤治疗血痢,同时创举元煎专于益气升提。2.5脾不统血证秦汉时期,医家认识到脾气虚、脾阳虚,皆可导致脾不统血。张仲景以黄土汤燥中佐润、寒温并用,脾阳与阴血并补;唐代孙思邈以寒温并用为主导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为补气与温中相结合、凉血止血与温中止血相结合的同时,反佐少量养血、行气行血药物,治疗脾气虚及脾阳虚引起的脾不统血证;宋代医家继承了孙思邈脾肾同补之法,治疗脾不统血;元代扩展了归脾汤的治疗范围,治疗心脾两虚所致的脾不统血证;明清时期,医家在前人基础上,认识到火邪可迫血妄行而引起出血,与脾气虚、脾阳虚相结合亦可致脾不统血。脾不统血与脾阴亏虚可相互影响为病,治疗多以补脾气、温脾阳,配合升阳、滋脾阴,使血止而生化有源。2.6脾阳虚证秦汉时期,脾阳虚证表现为虚寒及脾运失职,治疗主要以温脾阳、补脾气的同时,温化痰饮水湿;魏晋至唐时期,医家认识到脾阳虚可涉及肝、胆、大肠等多脏器的功能发挥。治疗在温阳健脾化湿的基础上泻下寒积,为通因通用之法;宋代治疗脾阳虚证的温阳、补气兼行气化湿之法无明显变化,同时,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了涩肠止泻药物;金元时期较魏晋至唐时期,以温中散寒、温化阴结为主,而非以攻行滞,以胡椒丸药食同用,温脾阳、化水湿;明清时期,在前人基础上,医家开始通过四诊辨脾阳虚之证,温中理气的治疗方法得到重视,理气之厚朴应用地位提高。温中理气,补而不滞,进一步提高温补通达之效。2.7脾胃阳虚证秦汉时期,医家认为中焦虚寒,兼见营卫失和、肝木乘土,为脾胃阳虚证的病机,通过小建中汤温中柔肝、益阴和阳,以达温补脾胃之效;魏晋至唐时期,治疗上主以温中健脾、降气化湿,通过改善中焦运化功能,达温补脾胃之效;宋朝时期,《太平圣惠方》提出了与现代脾胃阳虚证含义相近的文字。医家认识到脾胃阳虚常累及于心,而成心腹冷痛。治疗上,温阳行气,以温为主;金元时期,在温中阳的同时,温补下焦兼行气。治以温肾助中阳、理气温中阳,增效温阳的同时,又可兼顾兼证;明清时期,治疗脾胃阳虚证的方药增多,理气药物的地位有所提升,可见阳虚而郁、气机不畅之症已得到医家重视。2.8脾肾阳虚证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脾肾阳虚由脾阳虚发展而来,治疗脾肾阳虚以补脾阳为基础;明清时期,张景岳丰富了脾肾阳虚证的形成机制,提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主张肾阳虚衰可导致脾阳虚,进而形成脾肾阳虚,治疗上主张阴中求阳。俞根初丰富了脾肾阳虚的症状表现,治疗上主张补气与温阳并用,药专温补。2.9脾阴虚证秦汉时期提出了甘淡滋脾的养阴原则;金元时期,朱丹溪明确提出了代表脾阴虚含义的文字。并提出嗜酒是脾阴虚疾病的病因之一。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脾阴受到重视的开端;明清时期,脾阴理论全面发展,医家认识到脾阴与脾主运化、统血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甘淡平补、润燥相合、寒温并用、气阴同补、阴阳同补为此时期治疗脾阴虚证的特点。2.10脾胃阴虚证魏晋至唐时期,医家应用粟米食疗脾胃阴虚之证;明清时期正式提出脾胃阴虚的文字,并提出脾胃阴虚多由辛温燥热之剂的使用不当,或胃肠积热伤及脾胃之津所致。治疗主要以泻胃热而复脾胃之阴。2.11心脾气血两虚证秦汉时期,医家认为胃肠疾患可延及心脾,心脾受伤,则气血生化无力而成心脾气血两虚;宋代严用和首创归脾汤,以补气养血为主治疗心脾两虚;明代张景岳提出了与秦汉时期不同的观点,认为心脾两虚可累及肠胃。吴澄和薛己皆认识到心与脾互相为病关系的密切性,薛己进一步完善了严氏归脾汤,增加了养心安神药物,以达心脾互治之效。2.12脾胃湿热证秦汉时期,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以通利二便为原则,以茵陈蒿汤为代表方。宋代,治疗脾胃湿热之淋证,以清热利水通淋为原则,代表方为八正散,下利小便,上清心火,亦防脾病及心。金元时期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在形成机制方面,刘完素认为湿自热生,合为湿热;朱丹溪认为,脾胃湿热与六气、地域皆有关;李东垣认为,其由饮食、过劳等损伤脾胃,与湿热外邪相合而成。治疗方面,刘完素应用辛苦寒药物,以行气、下气增化湿清热之功;李东垣应用甘苦淡药物,以补气扶正增化湿热之效。明清时期,在诊断过程中,张景岳注重湿热证二便的观察;叶天士注重脾胃湿热证的舌诊。治疗上,以清利小便和分治湿热偏重为主。同时,薛雪将湿热辨证扩展到三焦、卫气营血,使治疗更加有针对性的深入发展。2.13脾实热证唐代在脾实热证的症状中强调了气机不畅之征,以攻下清热、健脾化湿为原则,以达清热行气之效;宋代医家治疗脾实热证,总以清热养阴为原则,同时善用升麻、柴胡、大青之类风药,引清热药性上行于口,旋复花引热下行,解上窍之热;明清时期,治疗脾实热证的方药中,更多应用理气攻下药物通降胃气,解脾胃气机壅滞所致的不下食、痰滞、胸膈烦壅、气满、腹胀等。2.14寒湿困脾证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描述的寒湿困脾与表证并存,并创藿香正气散,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表里兼治;明清医家主要通过温补脾胃,达到化寒湿的目的。2.15脾虚气滞证秦汉时期的《华佗神方》中,描述了脾虚气滞的气臌病症,治疗主要以补气、行气、化湿为主;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论及脾虚气滞之不能食、便不调,治以丸剂,药简效缓,尤善久病体虚之人缓调脾胃。2.16脾胃阳虚水泛证秦汉时期,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应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疗脾胃阳虚水泛于心下,一方温通降逆、一方温阳利水,扶正与祛邪兼顾;同为治疗脾胃阳虚水泛之胃脘痛,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不仅有温阳利水对症治疗,还配伍了补气药物,使脾胃健运,水饮得化,从根本上治疗了水泛之症。3挖掘了脾证的治疗效用及效用与方药关系的规律3.1脾证的主要治疗效用特点在从脾论治脾证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效用以气血同补、养阴运脾、温中化浊、升降相合、行气活血为构成特点。升提中气与补脾胃气、补血与补脾胃气效用常相互结合使用,即脾证的治疗以升补并用、气血同治为主,其中以补脾胃气效用为基础。3.2脾证治疗效用与药物、药对及药物配伍的关系脾证治疗过程中,入选的治疗效用都存在与其对应的最常用的药物、药对及配伍。依补脾胃气效用、化痰饮水湿效用、行脾胃气效用、补血效用、温补中阳效用、分清别浊效用、养阴清热效用、和胃降逆效用、运脾消食效用、固摄止血效用、升提中气效用为序,与其对应的最常用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陈皮、当归、附子、薏苡仁、麦冬、半夏、麦芽、白术、柴胡;最常用药对分别为:茯苓与白术、猪苓与茯苓、柴胡与香附、黄芪与当归、高良姜与附子、升麻与柴胡、草果与泽泻、生地与阿胶、莱菔子与神曲、石斛与沙参、生姜与半夏;最常用配伍分别为(其中无行脾胃气效用的常用配伍):党参、茯苓、白术,白术、薏苡仁、茯苓,当归、白术、黄芪,陈皮、附子、吴茱萸,白术、升麻、柴胡,车前子、白术、茯苓,艾叶、白术、阿胶,山楂、莱菔子、神曲,石斛、麦门冬、沙参,枳实、生姜、半夏。4归纳了部分古今相同脾证相关理论及治疗的异同根据心脾气血两虚证、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在古今治疗中所应用的主要药物的异同,可见现代医家继承了古代医家的治疗思想,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改变。4.1心脾气血两虚证治,升提收涩固气血古今医家在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时,皆使用气血双补之法,补而不滞。而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还应用了升提、固涩之药,既可防治气虚下陷,又可防脾气虚统血失职而出血,使气血得固,进一步改善气血两虚之证。4.2脾阳虚证治,重视阳气下陷之变古今医家在治疗脾阳虚证时,皆治以补气温阳、行气化湿,预防阳虚而水湿不化。同时,现代医家更善通过升提中气而升阳,可预防阳虚气陷之变。可见治疗脾阳虚证时,现代医家在补气温阳、行气化湿的基础上,更重视气与阳的密切关系。4.3脾肾阳虚证治,补中有行古今医家在治疗脾肾阳虚证时,皆以温阳补气为主要治法。同时,现代医家还兼用行气,可见医家在治疗脾肾阳虚证时,温补与行气相结合,既可防阳虚湿滞等变证,又可防过补壅滞。4.4脾胃湿热证治,专于化湿清热古今医家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皆以清热化湿,健脾行气为主要治法。不同的是,古代医家应用逐水之药力猛,促湿热从下而走;现代医家在清热化湿、健脾行气的基础上,更专于化湿清热的治疗。以上结论仅根据有限文献比较得出,具体证候的治疗仍需结合临证情况而定。结论:1古代不同脾证相关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性与个性并存28个脾证分三大类,包括脾虚证类、脾实证类、虚实夹杂证类,其中脾虚证类包括气虚证类、阳虚证类、阴虚证类。脾气虚是脾气虚证类证候形成的基础,补气为脾气虚证类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脾阴、脾阳、湿邪、气机的升降,皆为治疗需要重视的因素,此外,气血的生成,内风的平息,心、肺、肾等脏的补益,也与脾气虚证类密切相关。脾阳虚是脾阳虚证类证候形成的基础,温中化湿为脾阳虚证类的基本治法,在其基础上,气的充盛、运行及先天元阳,皆为治疗需要重视的因素,此外,滋阴以补阳,风湿的祛除,肝、肾等脏的补益,也与脾阳虚证类密切相关。阴液亏虚是脾阴虚证类证候形成的基础,养阴为脾阴虚证类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辅以补气、温阳、泻热等法,用药或寒温、或甘淡,以达养阴之效。痰阻与气滞是脾实证类证候形成的基础,化痰饮水湿、行气为脾实证类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气的充盛、运行及脾阴、脾阳,皆为治疗需要重视的因素,此外,清泻湿热、心脾同治,也应用于脾实证类证候的治疗。脾气虚、脾阳虚或脾阴虚是脾虚实夹杂证类证候形成的主要病机,其中肝郁脾虚证还可由肝火上攻或肝木挟水上泛脾土而成。治疗主要以补益与行气、化湿、消导相结合为法。在此基础上,柔肝、活血亦为常用治法。由因虚致实或虚实夹杂的病机,决定脾虚实夹杂证类的治法相反相成。2古代同一脾证治的演变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由合治到专治、由单一到系统、由一家之论到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脾证治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秦汉时期,脾脏相关的认识从理论成果逐步向临床诊疗发展;魏晋至唐时期,对于脾脏相关证治的认识与临床应用向专科发展,已发展到了妇科、儿科领域;宋朝时期,脾相关证候的治疗更加系统化:因机症治药、专科专论皆有所载;金元时期,各学派思想形成,李东垣善用温补及风药,刘完素、朱丹溪善滋阴清热,王好古、孙允贤以温疗阳虚寒结,等等,脾相关证治特色涌现;明清时期,温补学派、新安学派、温病学派等各家皆在脾证治疗上有所建树,临床创制新方层出不穷,脾相关证治充实发展。具体证候发展规律:脾气虚证:由甘补到补中有行、气血同补;脾胃气虚证:病机由重胃逐渐向重脾转化,治疗由气血同补到以补为主、补中有行;脾肺气虚证:由补肺以健脾到脾肺兼顾、气阴同补;脾气下陷证:治方以补气升提为基础,功效扩展至血脱亡阳;脾不统血证:由寒温并用到脾与他脏同补;脾阳虚证:症状累及肝胆、胃肠,治疗以温阳为主,随时期及症状侧重不同,辅药分别配以化痰饮、攻寒积、涩肠、行气;脾胃阳虚证:症状及治疗累及心、肝、肾,应用药物由补气温阳发展到温中有行;脾肾阳虚证:医家由重脾逐渐向重肾转化,治以温补脾肾或阴中求阳;脾阴虚证:对脾的生理功能影响的认识逐渐深入,治疗由单一滋脾到多效滋脾;脾胃阴虚证:治疗由滋阴为主到滋阴加以泻胃热;心脾气血两虚证:胃肠疾患与心脾两虚证的关系逐渐密切,治疗上继承发展了归脾汤;脾胃湿热证:由单纯通过二便治疗湿热,到湿热偏重辨证治疗;脾实热证:治疗以清热为主,发展由药性的升、降清热,到行气、攻下清热;寒湿困脾证:治疗由表里兼治到重视温阳行气化里湿;脾虚气滞证:由补中兼行,到和中缓补,对脾虚逐渐重视;脾胃阳虚水泛证:治疗以温阳为主,逐渐重视行气化水。3现代脾证多以气虚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浊为标由脾证的主要治疗效用可知,补脾胃气效用为脾证治疗的基础,由升补并用、气血同治相结合的治疗特点可知,现代文献中,脾证的形成多与气虚、气血两虚及气陷有关,而气血两虚、气陷又多以气虚为基础而成,故现代脾证形成多以气虚为本。同时,根据气血同补、养阴运脾、温中化浊、升降相合、行气活血的效用构成特点可知,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浊等机制在脾证形成过程中亦不容忽视,故现代脾证形成多以气滞、血瘀、痰浊等为标。4现代脾证的治疗效用,由药物的不同功效相合而成补脾胃气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补气作用,结合化湿、温中、生津、养血作用而形成;化痰饮水湿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化湿作用结合健脾、清热、理气、温经作用而形成;行脾胃气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行气作用,结合疏肝、升阳、宽中、利湿作用而形成;补血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补血作用,结合益气、安神、滋阴作用而形成;温补中阳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温阳作用结合行气、止痛、通脉、止血作用而形成;分清别浊效用,主要通过药物温中、燥湿、泻下、升阳作用而形成;养阴清热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滋阴作用结合泻火、养血、燥湿作用而形成;和胃降逆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行气作用结合化湿、降气、清热作用而形成;运脾消食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行气、化湿、健脾、消食作用而形成;固摄止血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补气、升阳、补血、止血作用而形成;升提中气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补气、升阳、燥湿、健脾作用而形成。5现代脾证的治疗中,气血两虚证、阳虚证多补中有行、兼以升提,湿热证专清热化湿通过古今部分相同脾证治疗异同的对比,可知现代医家对于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治疗皆以温补配合行气,补而不滞,同时,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阳虚证的治疗,还兼以升提脾气,可防因虚而致的气陷之变;在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中,健脾行气的同时,更专于清热化湿对证治疗。
其他文献
本文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编制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相关的文件进行了解读,列出了一些编制过程中容易混淆的问题,表述了
随着储罐大型化发展,传统的手工电弧焊已逐渐不能适应焊接施工技术的发展和施工现场的需要,储罐底板焊接采用CO2气体保护焊打底+碎丝+埋弧焊盖面的自动化焊接工艺,具有焊接变
针对同类产品在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SSADT)中观测数据,采用非线性Wiener过程,建立了带测量误差的加速退化模型;采用两步极大似然估计法,求解出退化模型中固定系数估计值和
中国现有汽车维修店48万家,总产值8 000亿,单店平均年产值不到200万。德国和美国汽车维修店的平均年产值为1 000万,日本不到500万。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美国、日本和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傅里叶级数的方法,对矩形薄板在任意边界条件下自由振动特性进行求解。通过将薄板振动的位移函数表示成二维傅里叶余弦级数和辅助级数的线性组合,克服传统傅
急性后极部多发性斑块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APMPPE)由Gass于1968年首先报道,病因不明,可能与腺病素5型感染有关。其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总致死率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仍居首位,因此发现一个有效的卵巢癌治疗靶点显得至关重要。而研究发现IGF家族对卵巢癌的发生发
目前,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消耗等,人们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度每个人的生活,涉及到社会经
第一部分构建低表达TET1的MCF-7细胞株目的:乳腺癌近些年来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形成了以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