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自《关雎》诞生之日起,对《关雎》的阐释就没有停止过。根据《诗经》在历史上的阐释形态,将《关雎》的阐释分为四个阶段:汉唐时期的古典诠释,宋学时期的美学生成,朴学时期的回归与超越,近代以来的多元阐释走向。每个时期的《关雎》阐释都有自己的特点。
汉唐时期阐释《关雎》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后齐、鲁、韩三家诗亡佚,毛诗独存。汉唐时期的《关雎》阐释主要是毛诗一派的阐释。汉唐阐释《关雎》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注重字义训诂,汉唐对《关雎》主题的阐释具有政治的色彩,特别是将《关雎》阐释为咏“后妃之德”之作,这一阐释影响了数千年。
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代,宋代阐释《关雎》一方面注重《关雎》义理的阐发,一方面探求《关雎》中蕴涵的新意。与此同时,宋代对《关雎》的比兴艺术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以往对比兴的阐释比较模糊,宋代明晰了比兴的差别。
清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清代的《关雎》阐释一方面回归汉宋,另一方面又超越汉宋。对汉宋的回归表现清代研究《诗经》的派别可以分为汉宋兼采、古文《毛诗》的复兴、西汉今文的大兴和宗《集传》之学几个派别。对传统的超越表现在清人对《关雎》阐释研究领域的拓展,清代是考据之学盛行的时代,清人阐释《关雎》更多注重对《关雎》以往资料的考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学、音韵学、名物研究、地理类、和文学研究等领域。
受中西交融的新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今人阐释《关雎》,更注重对《关雎》的还原,对《关雎》原始意义是追溯,在主题阐释、字义阐释、阐释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