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论文运用文献综合法、系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图表模式法,在阐述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背景、内涵及特征基础上,通过分析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总结出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借鉴的9种典型模式,即资源型新农村、工业型新农村、生态型新农村、城镇型新农村、休闲产业带动型新农村、旅游产业型新农村、商贸流通型新农村、畜牧养殖型新农村、特色产业型新农村。
在此基础上,论文分别针对永川市大安镇高坡村、铜鼓村的不同情况,提出两村的发展模式:
1.将高坡村打造为工业型新村。即通过“一个主导、两个特色”,一个主导产业即是围绕煤炭资源,构建煤炭生产和煤焦化两大板块,形成了“煤-焦-化”产业链,两个特色即食用菌产业和林木产业,形成“特色农产品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加工-食品产业链”和“林木生产-木材加工-多种制品”产业链。以及“三建、四改、五提高”,形成适合高坡村新农村发展的螺旋上升式的循环发展模式。
2.将铜鼓村建设成为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即通过构建“一个体系、两条产业链”,一个体系即利用种植业、养殖业互补循环发展机理构建物质能量大循环生产体系,两个产业链即种植业产业链“优质种植业产品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和养殖业产业链“优质养殖业产品生产-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以及“三建、四改、五提高”,形成适合铜鼓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生态型新村循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