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流动儿童这一“候鸟”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两为主”政策(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积极影响下,流入地政府加大了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敞开了接纳流动儿童的大门,流动儿童实现了“从农村学校到城市学校”、从“打工子弟学校”到“公办学校”的“空间跨越”,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空间与户籍方面的“原初性区隔”被持续弱化。然而,在变通性执行的“两为主”政策与严格执行的“就近入学”政策下,流动儿童先赋条件的弱势并没有得到政策上的有效弥补,由于流动儿童自身空间分布的集聚化与边缘化特点,加之地方政府“先本地后外地”的学位分配原则,流动儿童往往无缘优质学校,最终只能就读于公办薄弱学校,公办薄弱学校最终成为“两为主”政策的实际承担者。流动儿童与薄弱学校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双向弱化机制,既加剧了流动儿童自身的弱势,也使得薄弱学校在学校分层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教育“新区隔”加剧了流动儿童群体的阶层固化现象。此外,在流动儿童对城市“表层文化”的适应过程中,其家庭阶层、生活境遇等方面与本地儿童的巨大差异,使其与本地儿童之间的深层“文化区隔”不断强化。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方法等,并通过文献综述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一定的整理、归纳;第二部分,通过对Q市S区“两为主”政策实施现状的考察,阐明流动儿童教育区隔产生的现实背景;第三部分,从流入地教育政策文本、公办学校分层情况、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的现实处境三个方面呈现Q市S区流动儿童就学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对Q市S区流动儿童就学政策进行特征分析,分别阐述流动儿童教育中出现的“原初性区隔”、“新区隔”和“文化区隔”现象;第五部分,从完善“两为主”政策、推动户籍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化解流动儿童教育区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