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学费的上涨,给经济困难学生的顺利完成学业造成了阻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开始试点运行,在2004年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正并沿用至今。国家用财政收入补贴免除了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利息,有力地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更好的回报社会。2003年,随着第一批助学贷款同学进入就业后,贷款的还款问题就渐渐凸显出来了,我国现在的助学贷款还款率仅仅维持在80%左右,每年都有大量的贷款流失,给承担贷款任务的银行和国家财政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而学生还款情况的不理想也造成了银行对高校贷款学生的不信任,在继续发放贷款时不积极或审核过于严格,造成后续申请的困难。还款问题成为了制约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贷款需求又在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矛盾,各国都在积极寻找适合本国情况的方法。在政策制定环节,发达国家多采用不同的标准对贷款学生详细分类,或降低实际利率,将个人税收与还款联系起来,或引用专门的部门和机构管理贷款还款以及引入担保人制度。发展中国家则多采用降低贷款利率和延长还款期限的方法尽量避免贷款欠款的发生。在我国现行的助学贷款政策中,也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补贴,在毕业后最长两年时间内可以只归还利息,第三年开始还本付息、,最长可以有六年还款时间,利率参照商业银行基准利率执行不上浮。而在还款阶段,发达国家多采取延迟首次还款时间、延迟还款总期限、采取极低的贷款还款率或引入第三方如国家政府部门或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审核和发放,并在毕业生就业环节进行大力扶持,使贷款学生能顺利就业,提高贷款学生持续稳定的还款能力。而我国将贷款本金延后至第三年归还,贷款发放银行也积极同各个高校加强联系,通过高校教师和同学间的较为长期固定的联系来尽可能地掌握贷款学生的近况,保证按时还款的顺利进行。近两年国家也大力发展生源地贷款,从根源上以贷款学生的父母为担保人和监督人,用较为固定的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代替贷款学生本人,大大避免了由于贷款学生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无法按时还款的情况。而在影响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情况的众多因素中,贷款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情况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影响最为重大的部分。因此,本文将采取焦点小组的方式,对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家庭背景和大学经历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小组讨论,试图从学生的家庭情况、自身的学习就业能力及已确定单位的性质、区域和行业、薪金水平等方面考察各种因素对毕业后还款意愿的影响程度。分析出出主要影响还款意愿和能力的因素及影响力的大小。再通过对部分已就业从事不同工作若干年的贷款学生的个别访谈,了解在参加实际工作后偿还助学贷款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及贷款偿还对其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反思在贷款学生在校期间从学生管理方面还能做怎样的改进和更好的服务。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访谈的内容,并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对完善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制度体系、提高贷款学生还款意愿、保障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