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丙泊酚依赖大鼠戒断2周模型,在环境线索诱导的丙泊酚复吸实验前使用药物干预,探索基底外侧杏仁核多巴胺受体在丙泊酚复吸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基底外侧杏仁核P-ERK蛋白与丙泊酚复吸的关系,从而完善丙泊酚成瘾神经生理学机制,为临床脱毒治疗及职业预防提供新策略。 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250-300g,年龄14周。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使用5%水合氯醛麻醉后,行右侧颈外静脉置管及双侧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mygdala,BLA)置管。术后前3天经颈外静脉注射0.3ml青霉素14.4万单位抗感染。恢复7天后大鼠进入连续14天的丙泊酚(1.7mg/kg.poke)自身给药行为实验期。每次行为实验结束后老鼠放回饲养笼进行单笼饲养。 1.建立丙泊酚复吸模型:将每只实验大鼠放入训练实验笼内进行为期14天的丙泊酚自身给药行为学实验。每个笼壁设有两个鼻触孔,其内分别配置了有效开关和无效开关。进入训练期时笼灯和有效鼻触孔内黄灯亮。行为学实验按固定比率(FR=1)进行,即大鼠鼻触一次有效鼻触孔泵注系统将注射一次丙泊酚(1.7mg/kg,Self-administration;SA组)或脂肪乳剂(0.17ml/kg,Control;CT组),并伴随有笼灯和鼻触黄灯的熄灭和药物泵注声音(辨别刺激线索,提示有效鼻触可获得药物注射)。鼻触无效鼻触孔泵注系统不给予注射丙泊酚或脂肪乳剂。泵注系统设有30秒的不应期,即在此期间计算机控制系统仅记录大鼠鼻触反应,而有效鼻触将不能获得药物注射。整个实验期间计算机将自动记录大鼠的有效鼻触、无效鼻触和总药物注射次数。待14天的行为训练结束,并确认大鼠已建立有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后放回饲养笼,给予每日约20g饲料,不限饮水[1]。在停药戒断的14天期间大鼠脱离给药环境及相关刺激并单笼饲养。在停药的第15天将大鼠放入训练笼行复吸实验,从而建立大鼠丙泊酚复吸模型。复吸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共计2小时,即前1小时在笼灯及鼻触灯关闭的情况下测定训练笼空间环境诱导的复吸情况;后1小时灯光和程序设置与前期丙泊酚自身给药训练相同,鼻触一次有效开关后将获得条件性刺激(笼灯、鼻触黄灯及泵注声音),但并不给予丙泊酚药物奖赏[2]。全程使用计算机自动记录大鼠有效和无效鼻触次数。 2.药物干预丙泊酚复吸实验: 1)取24只丙泊酚戒断14天的大鼠并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吸组(relapse,RL组),SC组、D1R0.5组和D1R2.5组(n=6),在复吸实验30分钟前在SC组,D1R0.5组和D1R2.5组大鼠的双侧BLA内分别行微量注射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0、0.5和2.5ug/side)[3],观察其对各组大鼠复吸行为学的影响,并使用Westernblot实验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基底外侧杏仁核(BLA)中P-ERK和T-ERK的水平变化。 2)取24只丙泊酚戒断14天的大鼠并随机分为RL组,SC组、D2R0.5组和D2R2.5组(n=6),在复吸实验前30分钟前在SC组,D2R0.5组和D2R2.5组大鼠的双侧BLA内分别行微量注射D2受体抑制剂Eticlopride(0,0.5和2.5ug/side)[4],观察其对大鼠复吸行为学的影响。 3.自发活动度实验 另取18只BLA处置管的空白大鼠并随机分为LM0组,LM0.5组和LM2.5组(n=6),分别在双侧BLA处微量注射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0,0.5和2.5ug/side),30分钟后将单只大鼠放入自发活动度检测箱,使用摄像跟踪系统自动记录大鼠2小时自发活动情况(水平运动距离)。 4.BLA中P-ERK蛋白与丙泊酚复吸的关系:将脂肪乳对照组(control; CT组)、丙泊酚自身给药组(self-administration; SA组)、丙泊酚戒断组(withdraw; WD组)、丙泊酚复吸组(relapse,RL组)(n=6)四组大鼠在相应的行为学实验结束期后即刻行5%水合氯醛深麻醉后并断头取脑组织,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技术检测各组大鼠BLA磷酸化-ERK(Phosphorylated-ERK,P-ERK)、总-ERK(Total-ERK,T-ERK)的表达。 结果: 1.在丙泊酚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中,与CT组相比,SA组第2天的有效鼻触开始明显增加(P<0.01),而CT组和SA组间的无效触鼻次数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并随训练天数逐渐增加,在实验第10天SA组的有效鼻触次数趋于稳定(P>0.05);与SA组相比,RL组有效触鼻次数明显增加(P<0.05),而且条件性线索诱发的有效触鼻次数较实验笼空间环境的诱导作用更强(P<0.01); 2.双侧BLA处微量注射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药物干预复吸实验中发现,与RL组和SC组相比,D1R0.5组和D1R2.5组的有效鼻触次数明显减少(P<0.01);在Western blot实验发现,各组P-ERK和T-ERK表达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双侧BLA处微量注射D2受体拮抗剂Eticlopride药物干预复吸实验中发现,与RL组和SC组相比,D2R0.5组和D2R2.5组的有效鼻触次数并无明显下降(P>0.05); 4.在自发活动度实验中发现,与SC组相比,D1R0.5组和D1R2.5组大鼠在2小时内的水平运动距离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5.在Western blot实验中发现,与CT组相比,WD组和RL组BLA内的P-ERK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SA组相比WD组和RL组表达同样明显上调(P<0.01);其他组间未出现明显差异;而T-ERK蛋白表达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丙泊酚依赖大鼠在戒断14天后,可使用环境线索和条件性刺激诱导建立丙泊酚复吸模型;使用拮抗剂抑制BLA中D1受体功能可有效抑制丙泊酚复吸模型的建立; 2、丙泊酚复吸行为可能与BLA中P-ERK蛋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