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讨论反倾销,必须从倾销行为开始说起。倾销产生于18世纪,在当时是作为一种产业协会对于本产业出口的补贴出现的。而进口国的相同产业集团则会对这种补贴行为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就是反倾销的起源。当然,进口国采取相应措施所基于的目的,既不是保护市场,也不是保护消费者,仅仅是因为出口国的补贴导致了进口商品的低价,影响了进口国相应产业集团的经济利益而已。此后,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措施,逐渐被许多国家所运用,并且冠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有的说是为了保护国内的市场,有的说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有的说是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竞争的公平,也有的说反倾销措施仅仅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争论非常的大。在经济学界,对于反倾销措施的理论基础,其实一直存在的很大的争议。尽管存在着这样的争论和分歧,反倾销立法依旧在不停的发展。在WTO成立之后,专门就反倾销做了相关的立法,使之独立的成为一个体系。正是以上理论基础的混乱和现实立法的发展,引出了本文的想要解决的疑问:为什么在理论基础并不牢固的情况下,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措施,能够如此迅速的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并且发展?推动并且影响WTO反倾销立法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应该如何的应对呢?除了导言之外,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概括性的介绍了反倾销。从反倾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义变化,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反倾销案件的数据统计分析两个角度,对反倾销进行了介绍。第二章论述了反倾销措施的理论基础。从重商主义开始,到战略贸易理论的非普适性。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理论基础的看法。第三章通过实证数据论证了系统性偏见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反倾销的政策。这章的最后给出了为什么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措施会一直存在的理论依据。第四章论证了系统性偏见是如何在WTO反倾销立法中表现的。第五章给出了中国在应对以上论证得出的世界贸易环境应该采取什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