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肿瘤作为一种长期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尚没有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手段。近20年来,基础免疫学的发展,特别是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有效的筛选肿瘤抗原,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这些抗原多属自身抗原,普遍存在免疫原性低,易引起免疫耐受等缺陷。根据生物进化理论:自然界的生物在由低级向高级特种进化的过程中,不同种属的同类基因表现为一定的同源性,而且种属之间的同源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所以我们设想可以利用种与种之间同源的蛋白质、基因、或肽段制成肿瘤疫苗,可能会提高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克服自身的免疫耐受。本试验旨在探讨一种从低等植物中提取的糖蛋白——郑氏植物蛋白(Zheng Plant Protein ZPP)的肿瘤抗原活性。方法:1.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T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受到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或特异性抗原刺激后,诱导其转化成淋巴母细胞,细胞的DNA合成增加,DNA合成所需要的前体物质,如胸腺嘧啶(TdR)亦相应增加,TdR掺入细胞量的多少与细胞增殖程度有关,从而反映出淋巴细胞的转化程度。据此,我们将正常人、癌前病变患者、不同分期的食管癌患者淋巴细胞与ZPP及氚(3H)标记的TdR在体外培养72小时后,测定各组淋巴细胞的放射性(cpm值),并计算刺激指数(SI)以分析该植物蛋白是否对食管<WP=4>癌患者淋巴细胞具有特异性激活作用,进而证明其是否具有肿瘤抗原活性。2.细胞毒性T细胞(CTL)是机体重要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可直接杀伤带有致敏抗原肽-MHC分子的肿瘤细胞。绝大多数CTL是CD3+CD4-CD8+细胞,它们对靶细胞的识别与杀伤受MHC-Ⅰ类分子限制;少数为CD3+CD4+CD8-细胞,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受MHC-Ⅱ类分子的限制。因此,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CD4+、CD8+的表达水平可能与T细胞的识别和和效应功能有关。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将食管癌患者的PBL与ZPP共同体外培养,以直标法用荧光标记的小鼠抗人CD3+、CD4+、CD8+单克隆抗体(mAb)标染培养前后的PB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各类CD抗原的表达率,以期验证ZPP的肿瘤抗原活性,并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制。3.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将食管癌的原代肿瘤细胞与ZPP及3H-TdR在体外培养,测定ZPP对肿瘤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从另一方面验证其肿瘤抗原活性。结果:1.ZPP对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有特异性刺激作用,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无刺激作用。对正常人、癌前病变、早期食管癌、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分别为1.15±0.34、3.36±0.71、3.89±0.97、2.64±0.53;后三者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食管癌患者PBL经ZPP刺激后CD3+、CD8+细胞百分率与刺激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1),CD4+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HA刺激前后CD3+、CD4+、CD8+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 <WP=5>3.ZPP对食管癌的原代肿瘤细胞增殖有很强的促进作用(P<0.01),对正常组织细胞无刺激作用。ConA对正常组织细胞及肿瘤细胞均无刺激作用。结论: 以上结果显示该植物蛋白具有肿瘤抗原活性,可以诱导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该蛋白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