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因此遗传改良根系性状对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报道玉米根构型对耐低磷胁迫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玉米低磷胁迫关键期(苗期),不同种质资源根系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遗传机制尚不清楚,根系响应低磷的3D构型变化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480份拥有广泛遗传变异的玉米自交系组成的关联群体为试验材料,在田间2个磷水平下,对苗期地上部生物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2186); 十三五重点研发育种专项“主要农作物养分高效利用性状形成的遗传与分子基础”(2016YFD01007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因此遗传改良根系性状对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报道玉米根构型对耐低磷胁迫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玉米低磷胁迫关键期(苗期),不同种质资源根系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遗传机制尚不清楚,根系响应低磷的3D构型变化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480份拥有广泛遗传变异的玉米自交系组成的关联群体为试验材料,在田间2个磷水平下,对苗期地上部生物量、缺磷症状以及根系性状进行评价。随后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玉米苗期地上部及根系性状的遗传机制,挖掘关键基因及优良等位变异。同时,建立了玉米根系3D表型分析平台,对田间筛选获得的磷效率差异基因型进行根系3D构型重建,并定量化分析响应低磷胁迫的性状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高磷处理下,以温带种质为主的中国玉米自交系具有较高的株高,叶面积,SPAD值和节根长,低磷胁迫下这些性状降幅也最大,分别为18.0%、37.2%、7.1%和9.3%,平均的缺磷等级为1.18。美国种质在高磷下具有较高的地上部生物量(SDW)、根干重和节根数,低磷下SDW和根干重降幅高于中国和墨西哥(CIMMYT)种质,为41.5%和16.0%,缺磷等级为1.37。CIMMYT种质在高磷和低磷下都具有较高种子根长,缺磷等级为1.29。2、表型相关表明,低磷胁迫下节根数和节根长与株高、叶面积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0.37。通过聚类分析将关联群体分成3类,苗期双高效基因型,在高磷条件下,具有较高的SDW;低磷胁迫下SDW下降低幅度为37.1%,种子根长和主胚根长显著增加5.8%和6.1%,节根长和节根数降低7.3%和16.0%。高磷高效基因型,在高磷条件下,具有较高的SDW,低磷胁迫下降低幅度为46.7%。节根长与节根数显著下降10.2%和16.7%,主胚根长显著增幅7.2%。双低效基因型,在高磷和低磷条件下SDW都较低,低磷胁迫下SDW降低幅度为34.5%,节根长和节根数显著降低9.5%和15.0%。3、关联群体根系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低磷下变异系数达到6.52-16.07%,高磷下变异系数为7.31-18.09%。在低磷下遗传力为31.9-64.9%,高磷下为36.6-72.3%。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97个显著的SNP位点,单个SNP位点解释的最高表型变异为5.89%,种子根数性状所有显著位点的表型变异为44.16%。共找到29个候选基因,包括6个未知功能的新基因。对于种子根数性状在2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与植物抗逆境胁迫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GRMZM2G015610。4、根据根系3D构型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差异,将田间筛选出11个不同磷效率的基因型分成2个类群。在低磷条件下,磷高效类群1与磷低效类群2比较,根体积增加106.4%,最大根宽增加15.8%,最大根数增加221.1%,根表面积增加160.5%,根系拓展体积增加64.9%,根系上1/3根体积分布增加8.59%,单位体积上根长增加13.4%,重心位置上移。从而导致类群1地上部生物量、根干重、茎秆与根系磷积累量显著高于类群2,为84%、68.2%、152.2%和85.7%。说明通过改变低磷下根系3D构型,可以提高对磷的吸收能力。综上所述,在田间条件下,磷高效玉米基因型在低磷胁迫下,具有较高的节根数和节根长,种子根数不变,主胚根长和种子根长增加。低磷胁迫下苗期根系性状与地上部生物量、株高和叶面积密切相关。玉米种质资源苗期根系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挖掘与根系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找到控制玉米种子根数的关键候选基因。此外,在水培体系下建立了根系3D表型分析平台,发现低磷胁迫下改变玉米根系3D构型提高了对磷的吸收能力。本研究的结果为玉米根构型遗传改良进而提高磷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基因印迹是指在正交和反交当代种子中,来源于父本或母本的等位基因被特异沉默的一种表观遗传学现象。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从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了不同倍性小麦、不同发育时期胚乳中的印迹基因数量、种类及功能类别,为小麦多倍体形成过程中亲本等位基因调控种子发育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亲本冲突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倍性小麦胚乳印迹基因的发掘和鉴定1)利用二倍体小麦Y177和RM22
月季(Rosa hybrid L.)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经济价值的观赏植物之一。由于月季花型高贵美丽,色彩缤纷多样,以及香气芬芳袭人,被称为“花中皇后”。然而月季花的开放时间始终是限制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花朵开放是一种程序化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花瓣为了授粉而展开,然后萎蔫或脱落,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花器官衰老作为开花过程的最后阶段,会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多数是程序
目前在大规模储能、电动汽车和智能移动终端领域都对高比能、高安全性的锂电池提出了更高的指标要求。然而采用以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LiMO2(M为过渡金属)正极和石墨负极的商业电池体系,已逐渐趋近其比能量极限(~260 Wh/kg)。要进一步提升锂电池比能量至500 Wh/kg,采用高比容量的Si(4200 mAh/g)、Li(3860mAh/g)负极是必由之路。由于Si和Li负极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活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大刍草是玉米的野生祖先,在驯化的过程中,现代玉米的植株和果穗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刍草资源的引入有助于驯化相关性状遗传机理的解析。穗长是构成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因此,控制玉米穗长的基因的克隆以及穗长建成的遗传基础的研究能够为玉米产量的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对提高玉米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系谱选育、杂种优势利用等传统育种方法仍然是当前玉米育种的主要手段。玉米种
百合喜冷凉气候,不耐高温,夏季的高温胁迫严重限制百合的周年生产;百合中存在较耐热的麝香百合种质,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改良商品百合种质是可行的手段。热激转录因子是植物热胁迫反应的中心调控因子,它们的热激诱导转录调控已经被广泛研究,而它们相关的转录后和翻译后调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从麝香百合(Liliumlongiflorum‘White Heaven’)中分离出同源的HsfA3基因,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可以用作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对于农业生产和工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育种技术在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建立高效的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是开展玉米转基因育种的前提。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系统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玉米幼胚在45℃条件下热激处理2min后进
随着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南方某县为例,首先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利用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受体模型对该县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解析,并与北方旱地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进行比较;其次,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该县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籽粒蛋白质含量是大麦育种的重要品质指标之一,而QTL定位和基因克隆是蛋白质含量分子遗传改良的基础。本研究以紫光芒裸二棱与澳选3号杂交产生的高代重组自交家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研究材料,在六个环境下对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并进一步以BC3F2群体为材料,对鉴定出的三个含有环境稳定QTL的染色体区段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筛选重组单株对大麦
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一种具有促骨活性的天然铁结合蛋白,目前已成为婴幼儿奶粉母乳化的一个必备指标,然而LF的促骨作用机制尚不完善。本研究利用体外成骨细胞模型和体内动物实验模型,明确TGF-β受体以及维生素D受体(VDR)参与调控LF促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并揭示LF在体内促骨生成的作用机制,为完善LF发挥促骨活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研究首先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证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