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激增,近年来草莓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我国草莓栽培品种都为国外引入或由国外少数品种杂交育成,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较狭窄,长期下去将使草莓栽培品种改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草莓属约50个种,我国至少有10个种,丰富的野生资源中拥有良好抗病性或果实具独特香气等优良性状。将野生资源优良性状基因引入栽培草莓品种,对改良我国现有栽培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原产我国草莓资源在草莓属进化中的作用至今尚未见报道,通过种间杂交及细胞遗传学研究可有助于探明草莓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了解草莓的起源和进化提供参考。 以原产我国的2个野生种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 Schidl.)(2n=2x=14)、东北草莓(F.mandschurica staudt) (2n=2x=14)分别与凤梨草莓(F.ananassa Duch.) (2n=8x=56)的栽培品种杂交,对杂交后未成熟种子的幼胚进行胚拯救,研究了胚发育天数、培养基等对幼胚离体培养成苗的影响,找到了草莓远缘杂种幼胚培养的适宜条件:授粉后20-25天、MS培养基加入1mg/L BA、5mg/L 2,4-D和0.5g/L水解酪蛋白;高频率地获得了种间杂种,其中东北草莓×凤梨草莓品种“春宵”种间杂交种子幼胚成苗率达43.2%。 对黄毛草莓、东北草莓与八倍体栽培种凤梨草莓品种春霄、硕香或圣星杂种F1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形态性状、叶部病害抗性的鉴定。F1为五倍体,育性差。黄毛草莓×凤梨草莓组合的F1株高、植株状态、叶形、叶面状态、叶柄茸毛等性状介于亲本之间;匍匐茎颜色、花序高度等多与母本野生种一致;叶色、花梗茸毛等性状也倾向母本野生种。东北草莓×凤梨草莓杂种F1叶柄茸毛和花梗茸毛与母本野生种东北草莓相近,着生茸毛密或较密;花序着生高度部分与母本一致,部分与父本一致;植株高度多数介于双亲之间,但与野生母本东北草莓相比明显偏高;叶形趋向于栽培品种。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与栽培品种相比杂种F1的叶斑病和炭疽病抗性明显得到了提高,且接近抗病的母本野生种。 对二倍体黄毛草莓、东北草莓与八倍体栽培种凤梨草莓栽培品种杂种F1花粉母细胞进行了观察,黄毛草莓与凤梨草莓杂种后代染色体构型为7.55Ⅰ+12.97Ⅱ+0.29Ⅲ+0.16Ⅳ,在减数分裂后期Ⅱ染色体呈多极分布,末期Ⅱ之后出现了26%的畸形四分孢子,说明黄毛草莓与凤梨草莓亲缘关系较远。与黄毛草莓相比,东北草莓与凤梨草莓杂种后代F1的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出现的多价体数高于黄毛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