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Gratitude)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有关大学生感恩缺失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此越来越多的讨论。然而,只有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才能反映出大学生感恩状况的真实情况。本研究在总结中西方有关感恩的内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特色,将感恩界定为一种品质,即个体在识恩、记恩、谢恩、报恩,乃至施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品质。并在借鉴品德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对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及感恩行为三个维度的二阶因子进行了探索。本研究在包括重庆、广州、上海、西安、昆明、洛阳、无锡、南昌、呼和浩特在内的9个城市共15所大学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716份,问卷回收率为84.24%。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本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被试在报恩、记恩、珍惜感、谢恩、识恩五个因子上呈现显著差异,且女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2)在居住地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是报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识恩和亏欠感,且在前三个因子上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且在五个因子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被试的得分都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被试。(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报恩、感恩父母以及亏欠感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非独生子女在这三个因子上的得分要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4)接受支助与未接受支助的大学生被试只在施恩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接受支助的大学生被试的得分更高。而在谢恩、报恩这两个因子上,并没有出现本研究所预计的显著性差异。(5)不同专业之间在感恩老师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艺体类被试与其他三类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得分高于其他三类专业的被试。(6)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报恩、感恩父母、珍惜感、施恩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四个因子上的得分,大一、大二两个年级更为接近,大三、大四两个年级比较接近,而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则存在较大差别。(7)居住地与独生/非独生子女两个变量在感恩父母因子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8)大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因子的均值都在3以上。其中,均值最大的因子是感恩父母,最小的是亏欠感。就感恩品质的内容而言,相比之下,表现较弱的依次为报恩、记恩、施恩、亏欠感四个因子。而在感恩对象上,对于父母的感恩程度明显高于对老师的感恩。本研究对感恩的界定是综合西方学者与我国学者研究成果的结果,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感恩的真正内涵;同时,对于感恩品质心理结构二阶因子的探讨是首次尝试,并据此编制出《大学生感恩品质调查问卷》,具有创新意义;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反映了社会各界关注的大学生感恩现状,对于高效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有一定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