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杂交水稻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间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群体发育特点、品质变化、产量表现等。结果表明: (1)在强化栽培条件下,根系干重明显增加,尤其是上层根系(土层0-12cm内的根系),生育后期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及磷含量提高,特别是在籽粒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根系伤流强度明显高于常规栽培。且伤流强度与冠层叶片衰减指数、结实率、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根系伤流强度可作为衡量水稻高产栽培群体质量的诊断指标之一。 (2)强化栽培单株叶面积大于常规栽培,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时低于常规栽培,但抽穗后叶面积衰减速度缓慢,能维持较高的光合势。同时强化栽培上3叶叶基角小,剑叶、倒2、3叶叶基角顺次适当增大,优化了群体结构,改善了群体冠层的受光姿态,增强了中下层叶片的受光,提高了群体光合生产力。 (3)籽粒产量与抽穗期干物重、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在拔节时干物质积累差异甚小,但抽穗期及抽穗后,强化栽培由于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缓慢,具有较强的光合生产力,物质积累多,其总生物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且强化栽培水稻抽穗后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运转率、运转量、转换率也显著高于常规栽培。 (4)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单株不同位次分蘖抽穗的早迟,稻米品质有较大差异,即随着抽穗时期的推迟,稻米品质随着降低。强化栽培抽穗历时比常规栽培相对较长或相当,但是,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稻米品质有显著改善,特别是精米率、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降低,对籽粒长宽比影响则较小。 (5)在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其原因是:强化栽培实行小苗移栽、稀植,充分发挥了个体的分蘖潜力,提高了分蘖成穗率,植株个体生长健壮,群体透光率提高,穗部性状得到了改善,使结实率、千粒重增加,产量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强化栽培适宜的栽插密度为9-13.5万株/hm~2。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化栽培条件下,采用适宜的密度,选择分蘖潜力强的品种,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栽培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四川生产应用中存在一些鱼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