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的基本策略初探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5013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重在培养学生内在素养,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良好的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和发展上: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人的知识积累、智力的发展、思维品质和精神情感的养成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本方面;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发展。教育改革思想正从强调学科中心转向关心人的充分发展,从提高理论水平转向强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2004年9月,武汉市在全市初中,即七年级全面推行跨学科综合的新课程——科学课,其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这样的课程,希望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各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对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培养的总体安排,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获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本人觉得初中科学课的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的基本策略的研究很有实际意义,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究。 (一)对初中(七年级至九年级)科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 (二)对科学课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并认为科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科学教育要向大众普及;科学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科学教育要在人类生存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教育中应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三)对科学课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策略的研究,并认为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如主题型教学策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用性;“锦上添花”的实验探究式策略,以实验探究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研究性策略,使那些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和生活,进行自主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专题研讨型策略,训练学生查阅资料,搜索信息的能力。 (四)分析现有教学状况中的利弊,试图构建科学课的新教学模式。如教师要有课程决策意识,将课程决策与自己的专业地位联系起来,自主地在课程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自己的课程决策能力;要突破“认同性”的教学模式,开辟基于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利用MICAPS天气资料、江西Web GIS雷达拼图、自动站、强天气监测和雷电监测等数据,对2017年8月17日强天气过程,采用数据统计、形态特征对比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88线是区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也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问题解决研究一直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学科问题解决也是问题解决研究的重要领域。双语实验班的物理问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最终不是由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的多寡来决定,而是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农村人力投资及人力资本在现
本文从清末财税制度的变迁谈起,讨论了清末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清末农业发展不利的财税制度原因和体制机制原因,并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相应的借鉴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公司+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公司和农户之间稳定的契约关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