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减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激素紊乱所导致的西医疾病,其主要病症是甲状腺激素分泌或对靶器官的活性不足。而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甲减多属于“虚劳”、“水肿”、“溢饮”,其本质是脾肾阳虚证。目前,对于甲减病人的治疗策略多为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尽管这种方法具有确切疗效,但是所引起的副作用——激素过替代却不容忽视。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四逆汤是一味典型的治疗脾肾阳虚证的复方,由附子、干姜和甘草组成。尽管其治疗脾肾阳虚型甲减的疗效明确,但是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它准确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代谢组学的核心是研究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整体性效应,其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与中医药治疗疾病“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观念相一致。因此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全面表征甲减脾肾阳虚证所导致的代谢组变化,从而尝试阐明甲减脾肾阳虚证本质和四逆汤的治疗作用:1.应用基于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丙硫脲嘧啶所诱导的甲减脾肾阳虚证大鼠整体代谢变化及四逆汤的治疗作用。我们通过微阵列置信度分析筛选与大鼠甲减脾肾阳虚证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共筛选出13个潜在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接着我们采用代谢通路智能分析进行深入分析以寻找与甲减脾肾阳虚证最为相关的代谢通路。实验结果表明鞘脂代谢、脂肪酸转运、磷脂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可能与甲减脾肾阳虚证最为相关。应用这些筛选出的标志物和代谢通路作为标准评价了四逆汤的药效,结果显示四逆汤能显著治疗甲减脾肾阳虚证。2.基于第二章血清代谢组学所得到的结果,我们应用并比较了三种典型的甲减脾肾阳虚证大鼠模型:用抗甲状腺西药甲巯咪唑和丙硫脲嘧啶所诱导和甲状腺切除术所导致的甲减脾肾阳虚证。我们通过基于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的尿液代谢组学对这三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甲减脾肾阳虚证的本质及四逆汤的治疗作用机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三种甲减脾肾阳虚证模型的潜在标志物,分别筛选出17、21和19个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到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鞘脂代谢和嘌啉代谢。为了排除抗甲状腺药物与四逆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对结果所产生的干扰,我们采用甲状腺切除术所诱导的大鼠对四逆汤的药效进行了评价,将四逆汤的药效与阳性药甲状腺激素进行比较,并且尝试阐释四逆汤对甲减脾肾阳虚证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四逆汤和阳性药甲状腺激素对甲减脾肾阳虚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药效,并且我们发现四逆汤的药效呈现时间依赖性的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四逆汤可能是通过部分调控靶标代谢通路来逐渐发挥对甲减脾肾阳虚证的治疗作用。3.基于第一和第二部分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都提示甲减脾肾阳虚证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因此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的脂质组学方法对手术诱导的甲减脾肾阳虚证大鼠小脑进行了脂质小分子聚焦分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脂质网络建立,我们发现甲减脾肾阳虚证严重影响了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脂肪酸β氧化。基于所筛选出的23个脂质标志物,我们评价并比较了四逆汤的药效,发现四逆汤和阳性药T4对甲减脾肾阳虚证均具有显著药效,并且是通过调节不同的代谢通路而发挥作用的。本研究通过生理生化指标、代谢组学、脂质组学方法,结合各种生物信息学策略阐释了甲减脾肾阳虚证的本质和四逆汤的治疗作用机制,为甲减脾肾阳虚证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