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睡眠结构与难治性癫痫的关系。 方法: (1)夜间睡眠脑电监测难治组50例、非难治组50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三组间睡眠结构的差异。 (2)难治组与非难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睡眠参数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难治性癫痫相关睡眠参数。 (3)联合难治组与非难治组,将癫痫患者分为有(+)和无(-)难治性癫痫相关因素组,比较两组间难治性癫痫相关睡眠参数的差异。 (4)治疗1年后,对难治组进行复查,根据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分为控制良好组和控制不良组,比较这两组治疗1年前后睡眠结构的差异。 结果: (1)在正常对照组、非难治组、难治组间,TST、SE逐渐减少,N1%逐渐增加;N3%有逐渐减少的趋势,SL、WASO%、N2%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SL、WASO%、N2%在正常对照组和非难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正常对照组和难治组间以及非难治组和难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3%在正常对照组和非难治组间以及非难治组和难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正常对照组和难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难治组REML、REM%趋于正常,难治组REML延长,REM%减小。 (2)难治组与非难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睡眠参数为TST、SE、SL、REML、WASO%、N1%、N2%以及REM%。将这些睡眠参数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REM%是难治性癫痫相关睡眠参数,余睡眠参数与难治性癫痫无关。 (3)由以上步骤得出REM%是难治性癫痫相关睡眠参数;一天内发作≧2次(+)组较(-)组REM%减小,头颅CT或MRI异常(+)组较(-)组REM%减小,余难治性癫痫相关因素(+)组和(-)组间RE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治疗1年后和治疗1年前比较,控制良好组REM%增大,N1%减小,余睡眠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控制不良组睡眠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癫痫患者普遍存在睡眠结构紊乱(难治性癫痫尤甚)。 (2)REM睡眠减少与难治性癫痫有一定内在联系。 (3)影响REM睡眠的因素包括癫痫发作频率、影像结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