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风格翻译——以《永别了,武器》林疑今的译本为例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g198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与如何再现原文风格一直是翻译家争论的焦点。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基本上赞同风格是有形的、可译的。本文以林疑今翻译的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为研究对象运用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以Antconc软件为工具分析原文风格,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永别了,武器》的原文风格以及原文风格的再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林疑今的译本做出合理的评价。此外,本文总结翻译方法指导小说中的风格翻译。  根据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风格标记可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本文在形式标记方面探讨词汇、句法和修辞层面的风格及风格再现问题。本文在原文词汇标记层面采用Antconc软件分析的方法,统计出原文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0的单词、不同词性所占的比例、前10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前10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以及前10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副词。在统计原文词汇标记的层面上,得出原文风格在词汇标记层面是简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案列分析,探讨林疑今译本在词汇层面是否再现原文风格,如何做到原文风格的再现,以及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标准下评价林疑今的译本。  本文在句法和修辞层面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案列分析原文在句法和修辞层面(明喻标记)的风格,在此基础上,探讨林疑今译本在句法和修辞层面风格的再现问题,如何做到原文风格的再现,以及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下评价林疑今的译本。  在非形式标记方面,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原文作品的内在素质,主要从《永别了,武器》的主题表达、环境氛围的烘托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层面来探讨林疑今译本原文风格的再现问题,如何做到原文风格的再现,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标准下评价林疑今的译本。  通过分析,我们探索出《永别了,武器》原文风格、林疑今译本的风格再现问题,以及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标准下合理评价林疑今的译本。对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的翻译,林疑今分别采用的何种翻译策略再现原文风格,这为小说原文风格的翻译再现问题提供具体的实践经验。
其他文献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先驱凯特·肖邦于1899年出版了她的传世之作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觉醒》。小说自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了新闻界和文学评论界的广泛争论,分歧不断。由于这部
在某种意义上,广告与语言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受文化影响,反过来也反映着文化,因此广告语言成了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大多数情况下,广告是借助语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