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及还原型谷胱甘肽逆转神经毒性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p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硼替佐米(商品名:万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其产生的周围神经病变,常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针对硼替佐米产生周围神经系统毒性的机制,以及逆转神经毒性途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通过动物模型研究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探讨活性氧在神经细胞线粒体、内质网内释放,进而导致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是否能够通过清除活性氧达到预防和逆转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 对象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 以18只雌性成年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三组: 组1:硼替佐米组(Btzm); 组2:硼替佐米合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组(B+GSH); 组3:盐水对照组(NS)。 二、实验材料 1、实验药品 硼替佐米(万珂/Velcade):美国Millennium公司;还原型谷胱甘肽(古拉定):意大利Laboratorio Farmaceutico公司。 2、实验试剂 DCFH—DA(Sigma—Aldrich公司);培养基:DMEM、NeurobasalTM—A培养液(Invitrogen公司);0.25%胰蛋白酶(Invitrogen公司)、15%胎牛血清(Sigma—Aldrich公司);B—27、L—谷氨酰胺(Invitrogen公司),poly—L—lysine(Sigma—Aldrich公司)。 3、实验器材 Nikon ECLIPSE E800光镜(盛京医院中心实验室)、JEM—1200EX透射电镜(中国医大第二电镜室)、Nikon ACA S57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盛京医院中心实验室)。 三、实验方法 三组大鼠分别于第1,4,8,11日给药,治疗结束后,处死一半数量的大鼠,剩余大鼠继续饲养观察3周后处死。用断颈法处死大鼠,分别取各组大鼠的左侧坐骨神经,以及L4—L5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分别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标本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培养大鼠DRG,用2’,7’—二氯荧光素二脂(2’,7’—dichlorofluorescin—diacetate,DCFH—DA)标记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使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Ex:488nm;Em:530nm)分别计算50个细胞的平均象素强度,检测ROS的释放情况。 实验结果: 1、大鼠经硼替佐米处理后,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少动、厌食、消瘦等,但合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后,全身中毒症状减轻。 2、电镜下硼替佐米处理后的大鼠坐骨神经施万细胞和髓鞘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停药后形态学改变恢复正常。经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后,神经损伤较未经处理的硼替佐米组略有减轻,但仍然存在 3、经硼替佐米处理后的大鼠DRG神经元ROS的释放明显增加,而合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及盐水处理组ROS释放则明显减少。 结论: 硼替佐米可产生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硼替佐米合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后中毒症状明显减轻。 硼替佐米可产生周围神经损伤,停药后神经损伤明显恢复,证明在实验剂量下硼替佐米产生的周围神经毒性可逆。 硼替佐米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可能与释放ROS,进而破坏周围神经细胞线粒体、内质网等有关,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抑制ROS释放,但无明显逆转神经毒性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筋膜室压力测定对诊断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对本院急诊科收治的21例确诊及疑似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筋膜室压力测定,并对患者资料进行
目的: 对比覆膜与非覆膜支架在TIPS的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30例患者接受TIPS治疗,术后彩超观察分流道通畅情况,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方法进行两组间死亡率、再出
目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助孕技术,随着新药物的开发、临床促排卵方案的成熟以及胚胎培养环境的改善,其临床妊娠率有了明显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