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全球经济遭遇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进入寒冬,这次危机影响范围大,对经济的冲击强度大,深刻的影响了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欧美国家普遍陷入了衰退中,而亚太地区及南美的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危机后比较快的开始复苏。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供需变化明显,全球能源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全球的石油格局由欧佩克为代表的石油生产国集团和欧美为代表的石油消费国集团。欧佩克可以通过控制产量来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而欧美国家通过金融、石油战略储备等手段操纵石油价格。金融危机发生后,欧佩克以外的昔日的边缘国家增大了对石油的供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欧佩克的影响。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对石油的需求减少,而新兴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的要求,对石油需求很大。世界石油供求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演变。而且由于危机仍然可能再次发生,以及叙利亚、伊朗等石油出口国的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石油供应和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我国在全球的金融海啸中也无法独善其身,由于外需减少等原因,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实施了正确的救市措施,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海外进口石油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发展中石油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为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实行进口多元化战略。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为从危机中走出来,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俄罗斯将能源出口作为国家战略来执行。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是一个不断稳定增长的能源市场,与中国进行石油合作可以获得经济复苏所需要的资金及各方面的先进技术,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 本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定性和定量分析中俄石油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中俄石油合作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说,都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基于双方的基础,中俄石油合作也是可行的。中俄之间的合作也有很多的摩擦和冲突,以及对主导权的争夺。因此本文根据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中俄两国在合作中的博弈。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前的“贷款换石油”模式,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作者提出了中俄石油合作的新模式——利益捆绑模式,即中俄双方以“贷款换石油”相关的一揽子协议为切人点,以双方共同的利益为基石,加深在石油领域整个产业链的合作,中国向俄罗斯适度开放石油产业的下游市场,而争取中方的大量资金进入俄罗斯石油产业的上游领域,同时向金融、工业等关键领域扩展,在相关协议中加入贷款的附属条件。扩大中俄两国利益交汇点,改变当前贸易油为主的脆弱局面,增加双方合作的粘性,稳固中俄石油合作既有的成果,为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和经济安全提出相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