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8在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细胞凋亡中的研究

来源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成功复制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模型,探讨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在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人类新月体性肾炎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复制大鼠抗GBM肾炎模型。实验随机分为两组:肾炎模型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兔抗大鼠GBM血清;正常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正常兔血清。肾炎模型组于实验前一周足垫皮内注射正常兔血清进行预免疫。分别于实验第2d、7d、14d、21d和28d,行以下处理:收集24h尿、血清样本检测大鼠24h尿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含量;取肾组织经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肾组织中IL-18、Fas、FasL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运用RT-PCR和分光光度法检测肾组织中caspase-3 mRNA表达情况和蛋白活性。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肾炎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兔抗大鼠GBM血清后,24h尿蛋白含量第2d开始升高,第14d达到高峰,第21d有所下降,但仍较正常对照组高(均P<0.01);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于第2d开始升高,并随着病程的延长持续上升(均P<0.01)。   2.光镜观察到肾小球内细胞数于免疫后第2d轻微增多,至第7d继续增多,并于第14d明显增多,可见细胞性新月体形成,肾小管内大量蛋白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间质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第21d和第28d肾小球内细胞数有所下降,部分肾小球纤维化。   3.TUNEL法观察到肾炎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内凋亡细胞于第2d开始升高,第14d达高峰,此后有所减少,但仍维持较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肾炎模型组大鼠肾组织IL-18 mRNA和蛋白表达于第2d开始升高,第14d达峰值,第21d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   5.肾炎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Fas、FasL mRNA和蛋白表达均于第2d开始升高,第14d达峰值,第21d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   6.肾炎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caspase-3 mRNA表达和其蛋白活性均于第2d开始升高,第21d达峰值,第28d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7.相关分析显示肾炎模型组大鼠肾组织IL-18与24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Fas、FasL、caspase-3 及肾小球内凋亡细胞数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IL-18通过激活死亡受体信号通路诱导的细胞凋亡参与了大鼠抗GBM肾炎的发病机制。
其他文献
骨骼的原发性肿瘤相对少见,发生于骨的肉瘤仅占人类全部肿瘤的0.2%,但是它们的发病年龄特殊,尤其是骨肉瘤,主要发生在10-20岁的青少年,且致畸致残率高,因此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已
新冠疫情下,员工创新对于企业能否化危为机至关重要.然而,疫情引发的消极情绪会阻碍员工创新.为解决员工消极情绪困扰以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领导者需对员工的消极情绪加
目的:本研究采用HepG2细胞作为毒性评价模型,观察广州城区PM2.5对肝细胞脂肪变和凋亡的影响,研究PM2.5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揭示PM2.5促NAFLD发生的可能机制,并观察白藜芦醇对P
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RA)和NT—3诱导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P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及其可能机制,并利用腺病毒(Adv)作载体转染NT—3基因进入SKPs联合RA诱导后移
很长时间以来,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对“理论”有着痴迷的偏好,使得这一研究领域对理论应用极其关注.相应地,这对投稿论文的“理论应用”提出了一
期刊
在组织管理实证研究中,为了更准确地估计核心变量的关系,研究者需要使用统计方法控制额外变量.然而,研究者往往忽视控制变量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基于统计控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巴戟天多糖对手术所致精索静脉曲张成年雄性SD大鼠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方法】75只健康青春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VC给生理盐水组(VC模型组)、假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