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人的生命存在的现象,本文提出了“生命语文”教学的新概念。它主张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和人的生命整体生成的角度重新认识语文教学,重新建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体系。生命语文主张在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精神的充实、个性的发展以及情感兴趣的满足,后者正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在。生命语文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从统整学生的知、情、意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生成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学;二是从生命主体建设的角度建构语文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从生命生成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生命的体验性、生命的互动性、课堂的动态生成性和回归生活的特征。生命语文教学在学生生命整体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一)唤醒生命的意识。(二)丰富生命的内涵。(三)提升生命的质量。总之,生命语文就是把人当作人,使人成为人的主体语文。它将高举生命关怀的大旗,在充满生命体验和生命关怀、富有生命活力的氛围中,促进生命和谐成长,促进生命的求真向善向美的整体建构。在“生命语文”的视野中,“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贯穿教学始终的精神气质。本文从两个方向上对生命语文教学的实践做了探索:一是关于教什么的问题。我们主张转变传统的“工具+思想”的文本观,从生命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价值重组。从语文教材的本质看,无论是汉语言文字还是由汉语言写成的文章,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都需要阅读主体的生命参与来实现文本的意义生成。20世纪西方接受美学、当代解释学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为我们建立充满“生命”活力的文本观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二是关于怎样教的问题。我们主张把课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