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美术教育中木刻版画课程与教学的实验研究,体现了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中学生对木刻版画艺术价值的理解。本研究以“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基本目标,坚持“全体参与与全程体验、情境化与生活化、资源优化与成果创新”的原则,采取多种途径保证木刻版画课程与教学的顺利实施。本研究对现有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突破。现有美术版画教学仅在教室内开展,学生被动学习,对材料陌生,对技法陌生,学习效果较差,创造力更难以深刻提高。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变,把美术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先去发现材料的特殊性,感悟材料的美,进一步与自然接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学生能在短时间里提高深入细致地观察美、感悟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第一章节中,本研究围绕木刻版画课程与平湖地区乡土资源开发相结合的现状开发研究,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美术实验教材中木刻版画的内容。并从木刻版画在平湖地区市民、学生和教师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来论证木刻版画的重要性,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举例、分析和论证在中学中开设木刻版画的必要性。在第二章节中,本研究针对中学木刻版画课程开发进行研究,首先,从木刻版画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方面论证中学木刻版画课程的价值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立足于平湖地区,积极利用平湖地方资源来开发中学木刻版画课程。在第三章节中,本研究提出适合平湖地方情况的中学木刻版画课程方案,设计与之相对应的主题单元式教学活动案例。通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发现案例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找出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开展行动研究。在结章节中,本研究就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展望中学木刻版画课程与教学的前景,并对今后中学木刻版画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出了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