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我国长三角地区首次发现H7N9流感病毒引起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该病毒为新型重组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H9N2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自从1994年首次在中国出现以来,它的流行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感染宿主非常的广泛,并能为多种亚型的人流感病毒提供内部基因供体。据研究报道,H7N9感染者均有活禽接触史或活禽市场(Live Poultry Market,LPM)暴露史,因此LPM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源头。华东地区散养活禽(Free-range Poultry,FP)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可以通过活禽交易运输到不同地方,也是LPMs活禽交易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各政府部门都加强了对LPM的检测,而对于散养活禽的关注度相对比较薄弱。基于此,本研究于2014-2015年间,对华东地区的散养活禽和LPMs活禽携带H7N9及H9N2禽流感病毒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旨在评估该地区散养活禽和LPMs活禽中H7N9及H9N2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病毒的进化特征。2014-2015年间,我们在华东地区(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散养活禽和LPMs中收集喉/肛拭子样本,使用Real-time PCR方法分别对H9N2和H7N9亚型进行阳性鉴定,然后选取阳性代表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分析了这些毒株的分子特征、遗传进化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主要结果如下:(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在华东地区散养活禽和LPMs中共采集到876份样品,28个样品H9N2亚型核酸阳性,总阳性率为3.2%,其中散养活禽阳性率为2.92%,LPMs阳性分离率为7.14%。这些样品中未检测到H7N9亚型核酸阳性样本。(2)同源性分析:选取8个代表毒株进行全基因测序,根据其序列同源性高低,分为两个不同分支,即group 1和group 2。group 1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86.3%-100%,group 2毒株之间基因同源性高达99.9%-100%。与代表性毒株相比,group 1毒株和A/Chicken/Zhejiang/HJ/2007毒株同源性最高,该毒株是G57基因型祖先,所以group 1毒株属于G57基因型;而group 2毒株和香港的人源A/Hong Kang/33982/2009进化关系最近。(3)遗传进化分析:Group1毒株和华东地区禽源、人源H9N2亚型AIV,以及华东和华南某些地区人源和禽源H7N9亚型AIV处于同一个分支上;Group2毒株和早年代江西野鸟、香港人源、禽源AIV在一个分支上。(4)分子特征分析:均具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一部分毒株具有与人类细胞受体优先结合特征,一部分毒株具有与禽类细胞受体优先结合特征。8株病毒对奥司他韦(达菲)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较强,部分毒株获对金刚烷胺类药物具有耐药性。(5)致病性分析:散养活禽分离株能够在小鼠气管和肺部组织中复制,能造成小鼠轻微感染,但不导致小鼠死亡。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散养活禽H9N2亚型核酸阳性率低于LPMs,并且散养活禽分离株和华东地区禽源、野鸟源、人源H9N2和H7N9亚型AIV较为接近,病毒在散养活禽和LPMs之间可能存在基因流动。华东地区散养活禽分离株具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但是可以感染哺乳动物,造成轻微的感染症状。鉴于散养活禽养殖环境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在该地区持续开展AIV调查,为人感染AIV提供风险预警。同时也要加强对散养活禽的监控,注意提高其生物安全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