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以下简称“军转安置”)不仅是推进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保障军队干部队伍稳定可持续的坚实后盾,更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社会稳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神圣使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制度是国家、我党和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自2015年国家计划实施军队改革以来,逐步实现了完善军队部门、健全军队种类,并成立了五大战区,这是解放军在建国以来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3日的纪念抗战胜利大阅兵中正式宣布中国军队裁军30万的计划,这是国家深化国防军队改革、提高军队战斗力和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军事人才资源配置的必要政策措施。而面对30万员额裁减的计划目标,转业安置的压力也会逐渐加大,再加上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周边安全和恐怖主义的威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化军转安置制度改革,完善军转安置的理论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军转安置,实质上还是围绕“人”开展的工作,根据人的能力条件、价值追求等各方面的需求和差异,立足国情与发展这一实际,协调顶层设计、安置过程、安置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调动社会等多方积极因素,逐渐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体制。这也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精髓与内涵之所在,集中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要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和改革,我国军转安置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军转安置制度。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全面改革的不断纵向深化推进,军转安置无论从发展环境、制度演变,还是从个体的需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国家不断推进国防军队改革和30万裁军计划的新压力、新目标,现有制度与安置模式暴露出新矛盾、新问题。因此,本文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我国军转安置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在“以人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得出当前军转安置体制在宏观顶层设计、中观安置具体工作,以及微观安置对象方面都存在违背“以人为本”原则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军转安置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实现安置对象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运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和比较借鉴等科学方法,探究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如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制度不协调以及政府责任缺失等。同时借鉴国外退役军人安置的有益经验,立足本国国情,从顶层设计、安置过程,以及安置对象等方面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办法,以期对完善军转安置制度、充实理论研究有所借鉴。但是,由于军转安置制度涉及面广、安置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对其深入改革的难度比较大;加之笔者有限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对军转安置的研究还不够细致深入,对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建议对策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