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血管生成素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双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0198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重组pEGFP/Ang-1质粒转染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及其表达的实验研究。目的:制备稳定高效表达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的转基因工程骨髓间质干细胞。方法:应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Ang-1真核表达质粒pEGFP/Ang-1,利用脂质体将pEGFP/Ang-1转入骨髓间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质粒酶切电泳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转染pEGFP/Ang-1质粒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约50%;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转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表达Ang-1蛋白。结论:成功制备表达外源性基因Ang-1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制备方法是可行的。 第二部分:激素性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的建立及其实验研究。目的:建立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ANFH)的病理发展过程及早期影像学表现。方法:运用ANFH模型25只,随机分为5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别观察注射4周、6周、8周、10周、12周股骨头病理组织学和影像学改变。结果:ANFH最早变化发生在骨髓,然后为骨小梁。在给药4周、6周、8周、10周、12周时,DR分别有0只、0只、0只、2只、2只兔股骨头可见斑片状密度减低影,CT分别有0只、0只、1只、2只、4只兔股骨头可见囊状透光区和斑片状密度减低影,MRI分别有0只、3只、5只、5只、5只兔股骨头在T1WI呈不规则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或高信号。结论:ANFH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变化密切相关,MRI是诊断ANFH最敏感的方法。建立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第三部分:激素性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双介入治疗后携带Ang-1的MSCs在股骨头内的转染与表达。目的: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探讨双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检测治疗后股骨头的转染率及表达。方法:用激素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采用经颈动脉穿刺,行超选择插管至双侧股骨头供血动脉,缓慢注入携带Ang-1的MSCs,然后经皮穿刺于股骨头钻孔,直接注入携带Ang-1的MSCs,作者把这两者相结合称双介入治疗,术后2、4、6、8周分别处死动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荧光检测,测定转染率及荧光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在荧光显微镜下见转染pEGFP/Ang-1质粒的MSCs分化的细胞出现绿色荧光,股骨头内高表达Ang-1基因,循环血管增多,成骨细胞增多。结论:携带Ang-1的MSCs不仅能促进毛细血管的生成,而且能定向进行骨分化。 第四部分:携带血管生成素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实验修复过程的影响。目的:探讨携带血管生成素基因(Ang-1)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用激素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采用双介入治疗后2、4、6、8周分别于处死动物前进行DR、CT、MRI、DSA检查,观察骨质及血管情况。结果:(1)通过DR值对骨密度进行分析,实验组(治疗组)股骨头密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2)CT、MRI灌注成像观察微循环,见实验组的血流量高于同期对照组。(3)DSA可见实验组的新生血管及侧支循环数目多于同期对照组。结论:携带Ang-1的MSCs经双介入治疗对股骨头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其他文献
本实验通过对比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下自主呼吸模式,压力预置型模式,容量预置型模式(双重控制通气模式)对ALI/ARDS患者的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等的影响,得到某些启示,寻求临床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胸主动脉损伤模型,观察罗格列酮对血管再狭窄的影响,测定罗格列酮对MMP-9 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血浆TXB和ET-1浓度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治疗血管再狭窄
本文探讨合成中性树脂一次性血液吸附器(HA-330,珠海丽珠生产)和一次性活性炭(YTS-200,河北廊坊生产)血液吸附器(F6透析器)串连低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
目的:观察三苯氧胺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生成中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某些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探讨三苯氧胺在体内环境中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评价其抗瘢痕增生的临床应用潜能。
炎症、外伤、肿瘤、先天畸形等引起的牙周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国内外学者尝试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釉质基质蛋白和生长因子诱导骨生长、骨移植等方法来修复缺